颜辞第一次见大魔王的时候,还是刚入职国家队那一年,1988年11月,被誉为中国乒坛第一代大魔王的邓亚萍正式进入国家队。
起初,教练组里的大部分人是不看好邓亚萍的,认为她个头太矮,技术没有发展前途,是时任国家女队教练的张燮林力排众议,坚持将邓亚萍招进国家队。
他说:“你们认为个子小是不利条件,也许这是她的优势,在别人看来很矮的球,她看来就是高球,可以直接扣杀进攻。”
张燮林与邓亚萍,便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邓亚萍也没有辜负张燮林的期待,无论是在国内比赛还是在国际赛场上,都取得了十分亮眼的成绩。
“邓亚萍,注意休息,别练过了!”是教练最常给邓亚萍的指示。诚然,能进入国家队的球员每一位都非常勤奋努力,但邓亚萍仍然是国家队内公认训练最刻苦的人。
颜辞也曾好奇过,每天这样高强度的训练真的不会觉得苦吗?
邓亚萍却说:“只有自己不愿干的事情被人家逼着去干才叫苦。我一天到晚苦思、苦想、苦练,没有苦的感觉。一举球拍,人就觉得特别兴奋,没有什么事情比打球更让我感觉有兴趣。”
像颜辞这样的咸鱼很难不被邓亚萍这样的人吸引,她认定一件事情之后可以达到无比专注的状态,并且为之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
她认为每时比别人多承受一份负重,就能变得更快;每天比别人多坚持一个小时,就能变得更强;每年比别人多打一万个球,就能“补”上一厘米的身高。她坚信只要自己比所有人付出得更多,就一定能赢。
颜辞觉得,和邓亚萍待在一块,好像磁场都会变得更加积极强大,她身上不仅有昂扬的斗志、永不服输的精神,还有超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这是19岁的邓亚萍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为了取得好成绩,她几乎放弃了一切休息时间,每天保持食堂、宿舍、比赛馆三点一线。
颜辞不禁感慨,这简直比高三生活还要“精简”。
被她这种拼劲所感染,颜辞自告奋勇地承担了为大魔王带饭的工作,有时还会将自己的肉菜多分一点给邓亚萍,她训练量大,体能消耗自然也大。
而颜辞是用笔杆子和嘴皮子干活的人,一天的运动量可能还不如大魔王练一筐球的量。颜辞每次会提前一点去食堂吃饭,再等运动员下训之后给邓亚萍送饭。
不得不说,投喂大魔王还是有一种奇妙的快乐在的,像是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参与大魔王的成长。
以前和东东在一起的时候,颜辞也经常会给他加餐,虽然不是自己做的菜,但送到对方手上,看他风卷残云般解决美食的时候,颜辞总有一种和厨子与有荣焉的微妙幸福感。
颜辞也不是没有尝试过自己烧菜,但无一不以失败告终,这也是一种“天赋”吧,再怎么努力都不会有“结果”的天赋。
哪怕是作为容秀珍的那些年,颜辞的厨艺也只能说是“勉强能吃”,总之是饿不死,但一定不好吃。
“亚萍,第一次参加这么重大的比赛,你紧张吗?”
说是第一次参加重大比赛,其实也不尽然,早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比赛上 ,邓亚萍就夺得了女单和混双两枚金牌。
但奥运会还是不同的,四年一次的奥运会,对于所有运动员来说都是最高级别的赛事,是证明他们自己的最好舞台。
“当然会有一点紧张,但是我平时功夫都做扎实了,这次比赛就专注去打,一场一场赢,我觉得肯定没问题的!”
“哇!刚才有一瞬间我觉得你是我的班主任附体了,哈哈哈哈”,颜辞也被自己这个比喻逗笑了,想到邓亚萍这个大魔王居然和班主任这个形象那么契合,颜辞感觉这种设想虽然很奇怪但又很合理。
“为什么这么说?”大魔王也短暂地停止了扒饭的动作,抬头疑惑地问道。
“以前我们班主任常说,要把平时考试当作学业考试来对待,学业考试时要以准备平时考试的心态去面对”
颜辞说到这里,不自觉撑起了脑袋,反问道:“是不是和你刚才说的那番话很像?”
邓亚萍听到这一段解释也笑了,乔翻译脑子里总是有很多奇思妙想,思维跳脱得像在直线公路上蹦蹦跳跳的兔子。
“说明这世间的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只是在不同的事情面前又被赋予了不同的具体含义。”
“嗯嗯,就是这样的!亚萍你好棒啊!你以后要是转行干其他的,肯定也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