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乞巧,宋予静抓住一只蜘蛛,放进小盆里,拿盖子紧紧盖住,脱掉手上的布套,诚心诚意地拜了几拜。
保佑绣工能有长进。
她把小盆交给冬雪,抓起荷包,跑去前院找宋学士。
“爹。”她站在门口,“我来拿书稿。”
“进来。”
宋学士将密封的大纸袋交给她,认真叮嘱:“直接去翰林院交给李翰林便可,我让人跟他说过。”
袋子有些重,宋予静抱在怀里,郑重点头:“我记住了。”
“晚上不回别院?”
“不回,到时候我和哥哥直接回家。”她停了下,挑眉笑道,“保证不会打扰您和阿娘过七夕。”
宋学士掩饰性地轻咳一声,“鸿儿在外面等你。”
“好,我先走了。”
别院外,宋归鸿正在捋顺马匹的鬃毛,见她出来,说:“走吧。”
两人与六七名侍卫一起骑马返回京城,也不敢耽搁,径直赶往翰林院。
幸而李翰林人好易说话,检查书稿无误后,悉数收下,并请两人转告宋学士,下月初记得交书稿。
两人自然应是,离开翰林院,径直回到长公主府。
府里无事,一回去,宋予静让人在太阳底下摆好案桌,上面再放着一个装满水的木盆。
临到午间时分,她抓住一把绣花针,一根接一根地往里面丢。
针浮在水面,渐渐汇聚。
她连忙趴在旁边盯着。
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愣是没看出什么花鸟鱼虫的影子,连朵云都没有,反而堆成粗椎形。
“我果然不适合刺绣。”宋予静重重叹息一声,“这下可怎么办啊。”
“姑娘。”冬雪跟她一起提前回来,“夜里乞巧的瓜果已经备好,您想雕成什么花?”
“最好是桃花、莲花,其他花也行。”
她又看了眼木盆的针,走进屋里拨弄绣针绣线,直到天色全黑。
夜色撩人,银河皎皎,两粒明亮星子分隔在银河两侧,遥遥相望。
宋予静遵从临行前庆阳长公主的叮嘱,拜月乞巧之后,才拎着荷包出门。
到了约定好的地方,远远地看见一道纤细的身影,她小跑过去,唤道:“徐姐姐。”
徐婉一身秋香色交领袄裙,柔声应道:“宋妹妹。”
宋予静嘻嘻一笑,“你来的好早,我刚从……”
话未说完,她瞥见站在旁边陌生的俊秀少年,又见他的容貌与徐婉有几分相似,不由向徐婉投去疑惑的目光。
“这是舍弟,单名一个远字。”徐婉解释,“他今晚出来走走。”
徐远拱手作揖:“在下见过宋姑娘。”
宋予静朝他回了一礼,“徐姐姐,我们等会儿去哪玩?”
“不如先去看花灯?”徐婉说,“虽说七夕不以花灯为主,也不及上元节的灯火璀璨,但也是一番美景。”
宋予静没什么意见,当即应了声好。
“阿弟,不如你先回去,或者在街上逛逛。”徐婉转身,“我和宋姑娘一起,不会有事。”
徐远拧紧眉头,“姐姐,我陪你们去。”
“你跟过来算什么?”徐婉立即拒绝,“姑娘家之间的悄悄话,哪里能让你听?再说还有侍女们跟着,不会有事。”
“好吧。”
徐远不情不愿地走远了。
徐婉松了口气,挽住宋予静的手臂,笑道:“我们去那边看看。”
她没推开,回头看了眼徐远,见他一步三回头,疑道:“徐姐姐,徐公子好像很不放心?”
“他就是瞎操心。”徐婉语气无奈,“怕是大哥还跟他说了些什么。”
涉及平远侯的家事,宋予静不再多问,指向街边的灯笼摊子:“那盏莲花灯挺漂亮的。”
“过去看看。”
花灯挂了满满两三排架子,摊主满脸笑容,朝游人大声吆喝:“各位公子姑娘,这里什么样子的花灯都有,保证你们能选到最合心意的花灯!”
宋予静走过去,正好看见摊主跟一名姑娘说话。
“姑娘不喜欢这个样式?没关系,咱这摊位可以亲自做花灯,灯笼骨架都做好了,就等着糊上灯笼纸,还可以自己上色画纹样。”
“真的?”
“当然是真的,我卖了十几年的花灯,靠的就是一个信字。”
那姑娘看上去有些心动,跟着一名少女走到旁边,在一堆灯笼骨架里挑选。
宋予静踮起脚尖看了几眼。
“姑娘也想试试?”摊主迎上来,“不贵,二两银子,不论好坏,只要您喜欢,做多少盏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