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城由唐代时期汴州城扩建而成,内为旧京城,外曰新城,方圆四十余里。为善堂便是建于新城北郊。
城郊不及内城繁华,居住着许多农民或者入内城做工的底层,这也是为善堂建在此处的原因,便于照顾底层百姓。
洛蔚宁扶着洛奶奶从驴车下来,地上铺着阔落的石板路,右侧十丈之外就是为善堂门口。门外搭了竹棚,病患坐在棚下的长凳等候看诊,看起来有上百号,可谓人山人海,让洛蔚宁吃了一惊。
她就住在东北郊,为什么一直不知道这儿有家免费为穷人治病的医馆?要是早发现,她的积蓄就不用全砸进橘井堂的高价药了!
洛蔚宁扶着奶奶走到棚里,询问了一个负责答疑的小大夫,小大夫让她们按照号数纸的排序到棚下等候,依次入大堂看诊。
棚内的病患脸色虚弱,鲜少有力气说话,现场甚为安静。洛蔚宁扶奶奶坐下后,靠着柱子而立,百无聊赖地玩着手指,四处张望。
医馆背山而建,一层高,门庭高大宽阔,后面估摸还有两三重院子。
棚的左侧有一条修葺整齐的小路通往后山,看起来经常有人走动。但是路口旁侧立着一木牌,上书“行人禁入”。
“那是什么地方?”洛蔚宁好奇顿起,自言自语。
坐在身后的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却回答她道:“后山住的都是染瘟疫的人,一般人可不能进去!”
洛蔚宁颔首,有些明白了,后山是接待疫病患者的地方,来为善堂看病的普通人很多,医馆为免他们擅自闯入不慎染病,故而在此处立牌。
那染上疫病的人,只能被隔离在山里,听天由命,不禁觉得他们有些可怜。她忽然想起前夜出汴京劫持回来的药材,不知有否帮助到这些人。
洛蔚宁思绪抽离,目光从小路转回到身后婆婆身上,攀谈起来,“婆婆看起来对这很熟悉呀?”
婆婆笑道:“我来好几次了!”
“那这儿的大夫如何?”这是她最关心的问题。
婆婆的表情瞬时骄傲,话音抬高一度,略带中气,“这是杨教授开的医馆,里面的大夫有几个还是她在太医局的弟子,医术自然高明!”
听到太医局,洛蔚宁就觉得了不起,心中惊叹不绝。
“杨教授?为什么喊教授?”她又好奇道。
“杨教授呀,年纪看起来跟你差不多,可早早考入了翰林医局,现在是御医,也是太医局教授,大家便跟着她学生喊杨教授了。而且,她还是个女孩儿,真真了不得!”
婆婆说得眉飞色舞,恨不能杨教授是她亲闺女!
“原来如此。”洛蔚宁神色了然。
和她年纪差不多,身居御医之位,成为桃李满园的医学教授,想想就觉得遥不可及。
婆婆之所以对杨教授如此熟悉,是因为她上月突然昏倒,儿媳将其送到为善堂,当时碰巧杨教授休沐,在医馆里坐诊,把她从鬼门关拉回来。第二日婆婆就醒过来了,此后都是杨教授亲自诊治,她得见其人。
才过了一个月,她现在气息比得病前还好,原本行动不便的腿脚也恢复得差不多了。故而对杨教授赞不绝口。
这杨教授真是医术高明,洛蔚宁被婆婆说来了兴趣,多希望洛奶奶也能得她亲自看诊。
为善堂大堂是大夫看诊和抓药的地方,背后是药材仓库和捣炼药材、熬制膏药的院子,院子后还有一重院子,那是禁区,除了杨晞和疏影、暗香,任何大夫、杂役、病人都不得擅自闯入。
外人以为禁区是杨晞钻研医术、收藏医家经书的领地,但实际上是她组建的暗府。
在医馆仁慈济世的外壳下,包裹着一方搅动朝局的阴暗之地!······························
暗府内堂大门紧闭,光芒隔着门扇和窗牖透进来,为屋内点上了一层不明亮的光。
“林姥姥,你找去劫持药材的书生,究竟是怎么回事?”
杨晞端坐在榻上,看着三层台阶下站在面前的林姥姥,平静的面容带着愠色。
那晚来为善堂领洛蔚宁的时候,林姥姥就听暗香说是堂主亲自诊出小阿宁吃了蒙汗药,然后才传唤她来领人的。她当时就有个不好的预感,堂主会不会发现了洛蔚宁身上的秘密?
今日再次被传唤,面对杨晞的质问,林姥姥算是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她慌乱一团,垂首瑟缩老躯,不敢正视堂主。
暗府建立八年,林姥姥几乎是最早进来的,乃暗府元老,座上年纪轻轻的堂主是她看着长大的。堂主一向因她年迈而敬重有加,谈话态度素来谦逊客气,鲜少像现在这般愠怒。
她一定是知道了洛蔚宁的女儿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