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摸着它的翎羽道:“算是精怪的一种,但它寿短,是难成妖的。”
白妈妈捧着一个荷包递给黛玉,道:“这是给它的。”
黛玉接过,拉开袋子,里面是一颗颗黑色的米粒,一粒有指甲盖大小,表皮泛着玉色的光泽。
“它虽是石头所化,飞舞起来后,也同寻常动物一样要吃东西的,一般的鸟食它不吃,姑娘可以拿这个喂它。”
黛玉愣了几秒才反应过来:“我没说要养它呀。”
“就是!”青雀一挺胸,“谁要养它!”
白妈妈一怔,那只石燕“叽叽”直叫,扑扇着翅膀落在黛玉胳膊上,青雀挥手赶它。
石燕毫不示弱,扇着翅膀回击,两个又打做一团,羽毛乱飞。芙蓉一手一个把人和鸟拎开,喝道:“都老实点!”
何嬷嬷给黛玉摘落在头上的羽毛,“它是个石头也会掉毛?这要是再化成石头,身上该不会少一块吧?”
芙蓉没说话,像是在想什么。
白妈妈道:“姑娘不想养,我这就把它带走。”
石燕可怜兮兮地盯着黛玉。黛玉心软,问芙蓉:“它的族群在哪儿?”
芙蓉道:“我也不知。”
“罢了,既是落单,也是可怜,就先留在这儿吧。这米要怎么喂?”
白妈妈道:“黑粳米饱腹,食之不饥,姑娘两天喂一颗就好了,它也不用喝水,不麻烦的。”
交代完,白妈妈便回了厨房,青雀挣脱芙蓉的手,道:“难怪它在厨房跟饿了好几顿一样,这会儿却不受食物诱惑,感情是吃饱了。”
黛玉撵开黑粳米外面的壳子,里面的米肉是青紫色,散发着淡淡的青草气息,她尝了尝,没什么生米味道,满嘴是都是稻香,但口感比较粗,耐嚼。
何嬷嬷哭笑不得,“说是给它吃的,姑娘倒先尝上了。”
黛玉咽了米,道:“上回宝玉昏迷的时候却没有因饥饿而消瘦,是不是就是吃了这种米?”
“姑娘才知道?四月八白妈妈做青精饭供佛诞的时候没跟你说吗?”芙蓉手一扬,石燕滑翔着落在架子上,“她的青精饭中搀了碾碎的黑粳米和悉陀香灰,有驱邪饱腹的作用,这才是最早流传,最正宗的青精饭。其他的青精饭都是用旱莲草的汁染的米做的。”
黛玉心道难怪。
-*
石燕在黛玉这里安了家,它也不筑窝,每日就在黛玉房里休息,醒了或在瓦上,或在树上,仰天鸣叫。
它跟青雀不对付,青雀烦它总叫,两只见面必定要掐一架。青雀比它厉害,石燕常吃亏,毛都掉了不少。黛玉劝了几次架,见青雀没下重手,石燕越战越勇,索性随两只去了。
掐了几日,有一天早上起来,黛玉没见到红彤彤一团,找了半日,还是不见踪影,以为它是离开了。谁知第二日又见到它,它还将装黑粳米的荷包叼了出来。
黛玉以为他是饿了,喂了它一颗米。又过了一日,它又来讨食,黛玉揉了揉眼睛,不由疑惑,“昨天不是刚吃过吗?怎么又饿了?”
“叽叽~”
石燕歪了歪头,眼睛骨碌碌直转。黛玉伸手想摸它的肚子,一团红色斜地里窜出来猛地撞上石燕。
“叽——”
那只石燕在空中翻滚了几圈,眼看着要落进铜盆中,它惊慌失措地扑棱着翅膀险险擦着水面飞起来,几根绒毛飘飘荡荡落在盆里,一沾水,就融成黄泥。
那只石燕不住地叫,到处乱飞了一阵后在半月桌上落下,黛玉都能从它毛绒绒的脸上看到如释重负的表情。
撞它的石燕趾高气昂叽叽叫了几声,它就心虚地将头埋进翅膀里。
青雀听到叫声冲进来,“它又干了什么!看我不......”话说到一半,她看看架子,又看看半月桌,道:“怎么有两只?”
黛玉朝架子上的石燕伸手,它飞下来,黛玉喂看它一粒米,点了点它的头,替它感到开心:“看来你找到你的族群了。”
新出现的石燕是一个开头,之后陆陆续续又更多的石燕找上来,来了也不走,就留在她这里蹭吃的。
原本是两天喂一次,石燕多了,谁吃了谁没吃,黛玉也分不清了,索性谁来讨就给谁喂。也不知道它们是真饿还是假饿,总之很快白妈妈给黑粳米就不够了,黛玉只能又去向她讨一些。
白妈妈那里还留着一个荷包,她从里面数出来十八粒米,道:“这些我留着来年做黑饭,余下的姑娘都拿去吧。”
黛玉见状,猜测这米不易得,便不肯要了,“我原不知道它这般珍贵,妈妈还是自己留着,我再问问芙蓉姐姐,它们还能吃什么。”
白妈妈道:“算不得珍贵,现在世道不如以前,它种子种不出来,这是我以前存下来最后的一些了。”
如此更不能要了。
“用它不过是我供奉佛祖的心意,就是数着用,这些用上五年也就尽了,不如现在舍给它们,佛祖知道了也不会怪罪的,姑娘收着吧。”白妈妈也不会劝人,只一个劲儿把荷包塞给她。
黛玉道:“妈妈手里可有种子。”
“这米不脱壳就能做种。”
“正好我要种被的,试着给妈妈也种一种它。”
白妈妈笑了笑,“劳烦姑娘。”
黛玉带着荷包回来,立刻就有几只石燕飞下来讨食。黛玉愁眉不展,没像先前那样大手笔来者不拒,她轻轻驱赶它们,“等我先数一数再喂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