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并不是合计丫头们终身大计的好时机,便也暂时撂下。
古人说守孝三年,一般是二十七个月,两年多。又一年春节过去,贾芸都得了大胖小子,王喜凤和贾兰才顺利除服。庭院打扫一新,全家都换了新衫,又摆酒请了相熟的人家,一番热闹过去,浑身都透出一股轻松。
王喜凤与绣坊的合作,早就从花样子跳跃到了服装搭配及营销策略。她只管支招,见效付款,也就挣些零花钱。
期间,李绮也出嫁了,嫁妆跟她姐姐一样,金陵老家着人一船送来。王喜凤添了几样头面,李纹也添补些,再有舅舅舅妈操持,倒是比当年李纹出嫁时还体面。
李纹跟王喜凤合作,银子分的不多,但人脉扩了不少。王喜凤逢年过节也没少孝敬李婶子,算是共赢。
李家在金陵虽是名宦世家,但能在京中为官者寥寥。李父已逝,李纨兄长一直放外任熬资历。族中子弟虽多,但能为李纨提供助力的几乎没有,这也是她选择留在京中,而不是回金陵的原因。李婶子何必千里迢迢来京中嫁女,难道金陵就没有好人家吗?攀不上而已。
李纹的夫婿准备下场乡试,虽然只是试个水,家里也有些如临大敌的意思。李绮则毫无压力,她家夫婿尚未及冠,才是个童生,离举业远着呢!
贾兰长成了十五岁的少年。
读书人家的孩子结婚都相对晚一些,总想着考取个功名在身才好相看合适的姑娘。武将家的孩子就没这个烦恼,到年纪就娶妻生子早早留个后,免得说打仗就打仗,耽误香火传承。可生孩子的事,谁能说得清谁早谁晚?有夫妻身体健康,却结婚若干年不开怀的,也有成亲几个月就怀上的。古人称之为命数,也罢。
总之,她短时间之内是不打算给贾兰相看姑娘,还没做好给人当婆婆的准备。先立业再成家,少操点心吧!
李婶子见天气已经和暖,就准备回老家。
“你纹妹妹有了生育,虽是个女儿,但身子保养的好。先开花后结果,我也放心了。绮儿有你们两个姐姐看着,必不会过的太差。我也该回去陪陪我那老妯娌。”
王喜凤便再无话可劝。这些年,李婶子跟族里也是保持通信的。李纨他娘也会捎了信过来,只路途遥远,又要托人,一年也就那么三两回。
李婶子这么一回去,等闲也不会再来,又絮絮叨叨叮嘱她许多事,都是孤儿寡妇的要主意管好家宅,最好请个知根知底的看门人;又说遇到事情不要慌,她弟媳陈氏是个好的,总能帮着出出主意,实在不行,两个妹妹府上都是可以帮衬的云云。
这些说完,又悄声跟她说,“巧姐儿的事情我也打听的七七八八。入了教坊司,遇赦不赦。除非建下奇功后以功勋来换得赎回的机会。你带着儿子尚且朝不保夕,还是安生过日子吧,惦记也没用。”
王喜凤叹气。她知道艰难,却没想到会如此艰难。也罢。刘姥姥也再三问起,如今,她也能有个交代。
行程订船等自有张翰林安排,王喜凤打点了一些土仪捎带给娘家,又送了程仪五十两。李婶子连忙推辞。
王喜凤笑道,“这些我给的出,您是知道的,又何必推辞?娘家隔得远,这么些年也难见亲人。亏您这几年在京中,才有个长辈依靠。您回去跟我母亲作伴,我也拿不出别的,只得这些,权当孝敬。”
又唤贾兰来给长辈磕头送行,才算全了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