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姑娘,迎春是个闷葫芦,不怎么爱交际。要不是姐妹三个统一行动比较多,要跟各房走动,她大概能做到闭门不出。探春聪明活泼,或许也是在生母和嫡母的夹缝中生存,积累了混内宅的经验,很懂得审时度势,几个孙女中她最受贾母喜爱。惜春小不点一个,自小就抱到了西府贾母跟前,没什么亲长缘份,情感上也淡泊些。
府里的女孩儿自小看惯了宝玉如何受宠,算是习以为常。湘云受老太太照拂,时常来府里小住,她们也知她身世可怜,虽跟着贾母住,却无出格之处。可偏偏来了个林姑娘,风头直逼宝玉,据嬷嬷们讲,当年林姑妈未出阁的待遇也不过如此。
小姑娘们平日无事还会闹闹别扭呢,何况贾母这偏爱着实打眼。贾母院子里日渐拥挤,三春便被打发到王夫人的后院,随大嫂子一起住。这待遇可谓天差地别。谁心里没有点小九九呢?只是隐忍不发而已。
这也是王喜凤不怎么勤于社交的主因。太尴尬。
雪雁在府中走动的久了,也渐渐如鱼得水。虽然在人际关系打探消息上不如紫鹃有优势,但只凭她是姑娘从家里带来的,贾母院子里便没人敢欺负她。
时令不同,厨房的食材不同,能做的菜也不同。她们服侍姑娘,自然事事都要想在前头。有时候紫鹃走不开,便让雪雁到厨房传话点菜。雪雁生的小,又是南边来的,不少嫂子都打趣她,年纪不大,操的心不少。雪雁能被挑了进京,自然不傻,能听出好赖。明面上说她心细,却暗指姑娘太娇气。
这些风风雨雨,早在她们来的路上就被耳提面命过。王嬷嬷让她不必管贾家的下人们说什么,伺候姑娘吃好喝好过舒坦了才叫实惠。幸亏姑娘的燕窝粥是随老太太的份例一起,不然,阴阳怪气的话更多。她们虽拿贾家的月例,但姑娘哪里会亏待她们,平日会将林家的月例打赏给她们,姑娘说,这个是奖金。
紫鹃起初也不太适应。她的月例依然是贾母房里支出,王喜凤也会另给打赏,算是林家额外发一份。她私下问王嬷嬷,王嬷嬷说,“姑娘房里伺候的都是这个例,你若辞了,倒叫其他人不受用。”
后来,她发现林姑娘身家丰厚,真不差钱。日常给传话跑腿的打赏更是随心所欲,连荷包都不用多准备,随手抓一把就是。姑娘给“自己人”看赏就更丰富了,府里份例送来的首饰从不见她戴,通常都是一套拆开了拿来赏她们,你一只簪子她一只镯子的,其余的新鲜耳坠子戒指更是随她们喜欢哪样挑哪样。久了也就习惯了。
难得的是,姑娘喜静,身边服侍的人也不掐尖要强,得闲便在廊下做做针线,天气好了随姑娘四处逛逛,竟比贾母房里还清静。
王喜凤不差钱是有原因的。
贾敏当年在京中出嫁,并不知林如海将派往何地任职,嫁妆里的田产铺面皆在京中。后来随夫赴任扬州,便在扬州一带置产,京中诸事尽托贾母照看,每年这些产业的管事们只管往扬州交账交银子。
贾敏去世,黛玉还小,林如海又离得远,这些田产铺面依然得靠贾母照应,只银子再不必送往扬州,尽交付给贾母,以供黛玉支取花销。若没有父母长辈补贴,光靠二两月例能顶什么事?下人打赏都不够,万一姐妹们要凑份子做耍,做生日送礼这些,没点家底子撑着岂不局促?
贾母每个月都给黛玉拨二十两零花,一些直接换成铜钱,方便打赏,还有些银角子银锭不等。若黛玉另有花销,开口问贾母支就行。只黛玉以为她花的是贾母的私房,从不肯开口。哪里知道这些都是她母亲的嫁妆出息,不花白不花。
王喜凤给屋里丫鬟嬷嬷的奖金,便是从这每月的零花钱里拿。
贾敏是荣国公贾代善最喜爱的孩子,当年出嫁,十里红妆。哪怕林如海半分嫁妆不给添,黛玉只算贾敏的嫁妆,依然笑傲贾府所有姑娘。可惜,嫁不嫁得出去还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