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史家贾家轮番小住的生活其实也挺有意思的。各家的先生见识不同,教学理念不同,擅长的方向也不同,这给了王喜凤许多发挥的空间。同样的问题能找不同的人寻求答案解析,棒棒的。
虽然她有意识的控制着学习进度,尤其是针线方面的进度,但史家对姑娘们的培养力度并没有让她轻松太多。底下的两个妹妹更是叫苦连天,颇有些同病相怜的味道。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住在贾府的时日也在增加。毕竟,她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和事佬。贾府的和事佬第一等要数凤姐,堪称八面玲珑。可她要管家,每日事务繁忙,总不能时时在荣庆堂偷闲。尤其是宝黛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谁都不愿意招惹。这两个小祖宗,哪个是听劝的?说不得那句话没说对就麻烦上身,不如让贾母自己头疼。
王喜凤生平最不爱劝架,有些人是越有人劝越上头,非要闹出来才罢休。若是煽风点火不会被打,她肯定建议他们不如打一架。既然好话劝不进去,只能以毒攻毒。
小孩子吵架本就是三分钟热度,只要当时控制住局面,后续再闹出什么的几率就不大了。不出半个时辰便会有人后悔,偏又舍不下脸来示弱。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人递梯子,再去说些规劝的话,也能听进去了。
听起来像不像居委会大妈的活儿?简直不能更贴切。
王喜凤多半是跟黛玉同仇敌忾,你既然生宝玉的气,自然是他哪里没做好,咱们完全可以展开说说具体哪里不好,顺带再讨论一下还有哪里不好,上次是哪里不好等等。再有,翻旧账其实也挺有意思的,说着说着话题就带偏,气也就消了。
既然消了气,宝玉再来认个错,完美。宝玉那头不需要她出马,有袭人这朵解语花,自然能劝到他心坎上。
凤姐是最爱打趣人的,见宝黛这阵子消停许多,竟不由得开口道:“过了年,宝玉也长进了,如今不跟你妹妹怄气了?”
宝玉一头雾水,“我何尝跟妹妹怄过气?不过是一事说错话,妹妹大度不跟我计较,也就撂开手了。”
王喜凤深藏功与名。
贾母乐得黛玉跟湘云好的跟一个人似的。黛玉是个冷淡性子,身子又弱,平日里跟姐妹们也不怎么走动。倒是湘云来了,两人都住在荣庆堂,串门倒是勤快。
其实王喜凤也不是个爱串门的,可谁让黛玉那里书多呢!她进京的时候下人带的不多,可行李也有不少,其中就有一箱林如海精心挑选的书。
宝玉房里也不缺书,他那机灵到不一般的小厮茗烟,啥书不能给他弄进来?可王喜凤完全不敢去惹这个炸药桶。想想这厮去了大观园给黛玉看的什么?会真记!若是被贾政知道,少不得一顿好打。除开这些通俗话本子,宝玉那里逃不开四书五经这些正经该学的科举教材,那就更不敢擅动了。
这日众姐妹结伴给王夫人请安,却恰恰听得王夫人跟凤姐在说什么人命官司,正是王家的姑奶奶,王夫人那嫁入薛家的亲妹妹家的事。王夫人不欲在小辈面前说起此事,便打发她们去看大嫂子李纨。
一行人走在路上,嘴上虽没说什么,内心却已经开始了疯狂OS:薛家惹了人命官司?
王夫人其实也挺无语。临行了闹这么一出,她就怕为此耽搁了行程。一处慢,处处慢,谁这道这花天酒地挥霍无度的二世祖在回京的路上还会闹出什么丑闻?
惹了祸的薛蟠却依然保持着他的松弛感,带着家人如期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