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凤的日常工作接近于无。她的业务主攻先天推演,且名气远不如那位圆寂的师父,这种被以讹传讹到能沟通鬼神的推演之术耗时耗神,程序繁复,非大事根本没必要兴师动众。一般来上香的善男信女们多是求签,物美价廉,方便快捷,寺里多的是精于此道的老尼,根本用不着她班门弄斧。
她所住的禅房布置简陋,却不简单。家具陈设大多都是寺院的陈旧老物件,可私用之物却件件有来历,颇有些入乡随俗大巧若拙的意思。身在佛前,却俨然自成一派。每日除了早晚课诵经,偶尔参与佛会,其余的时间基本待在禅房自修。对于一个对生活有要求的青春美少女而言,难过,但也习惯了这样过。
这也是为什么贾府下帖子来请,妙玉不过矜持一回便欣然前往。
牟尼院虽在城外,消息却不慢。每日来来往往的香客们在客院歇脚或者后山游玩时总能唠出许多高门大户的新鲜八卦。谁家的女儿出嫁,谁家的兄弟阋墙,谁家又被发配边疆,这些在京中热辣滚烫的关键词,到了城外也便如一阵无关痛痒的风,吹过便罢。
山里的酷暑远没有酷暑该有的排面,很难得过一个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却依然凉爽的夏天。蚊虫虽多,但每日拿驱虫草里里外外熏过,便也不觉得如何。
这样宁静致远的生活环境下,王喜凤要做的就是精进自己的技能,也就是先天推演之术。这个东西绝大多数人都跟扶乩请碟仙之类的混为一谈,其实不然。这们技术涉及到的知识太过宽泛,导致学成学通的人并不多。作为被高数温柔照拂过的理科生,王喜凤觉得钻研易经比钻研超出科学和哲学范畴的请神上身要靠谱很多。
妙玉房里有师父遗留的许多手稿,这对王喜凤循序渐进的学习大有裨益。其他各类刁钻的孤本书册更是存了好几箱,一些是师父精挑细选拿来给妙玉当教材或者课外读物扩充知识面的正经书,妙玉早就耳熟能详;一些则是佛门弟子必修的经文,这些当然也是倒背如流;再就是妙玉作为一个文艺青年必备的诗词文章等,算是一种高雅的爱好。
此外,在琴棋书画类的艺术修养上,妙玉也有涉猎。不过,寺庙里的阳春白雪,少有机会与人交流切磋,久而久之,未有进益,便渐渐束之高阁。
王喜凤沉迷于科学哲学玄学之间的无限拉扯,有时还要追根溯源,去伪存真,非常考验古文功底。转眼又是月余,三伏已过,夜凉如水。
这日得住持师父相召,却是荣国府的帖子到了。荣国府是老牌勋贵,根深叶茂,哪怕传到贾赦这一代已然不复祖辈荣光,依然是京中屈指可数的高门大户。因荣国府家的大小姐擢升贤德妃,又风风火火造省亲别院盼娘娘驾临,荣国府那蒙尘的招牌复又闪亮起来。
京都周边的各大佛寺做的本就大多是内宅女眷们的生意,荣国府为迎娘娘省亲着人下帖子来请妙玉入府打理诸事,此番既能送出这个烫手山芋,也能做一份顺水人情。王喜凤接了请帖尚在矜持呢,住持便驾轻就熟当起了捧哏。现成的三辞三让,场面功夫算是做足了。
到了次日,荣国府派了车马来接,王喜凤便顺水推舟,先人一步入住了还没得娘娘赐名的省亲别墅。
省亲别墅的栊翠庵精巧别致,山门正殿禅房耳房及群房一应俱全。王喜凤到的时候,里头已经安排了十来个江南来的小尼姑小道姑,懵懵懂懂,鹌鹑似的等着被教些门内规矩行事。虽说不过是个面子工程,谁都不敢轻忽。毕竟,府里这么大张旗鼓,全是为了娘娘省亲。而进了这省亲别墅,岂有过寺不拜之理?
另有一批重金采购的小戏子已经在梨香院安营扎寨,日日排戏。这些半大的孩子虽活泼爱动,却是人生地不熟,上头有积年的管事嬷嬷们盯着,并不敢玩笑打闹。
王喜凤第一次体验还没对外开放的大观园。
每日虽有布置景观打理花木的工匠管家等人在园子里忙活,进进出出的时候都着意避开了栊翠庵,并不如何吵闹。无论是寺庙还是道观,都少有人外出闲逛,更多的是避世自处,参禅悟道。栊翠庵上上下下初来乍到,更不敢随意出门乱了规矩,关了山门在院子里散散步便是休闲。
王喜凤不过入府时与贾母王夫人打了照面,之后便顺利进入栊翠庵清修,无事并不出门。这样幽居的生活与在牟尼院又有不同。牟尼院里每个月总有些不得不完成的KPI,栊翠庵里却是格外清静。至少她入府多日,也就贾家的凤凰蛋正经当了一回访客,其他人还没有他这样想进园子就进园子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