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穿成年代文里的真千金[七零] > 第73章 第 73 章

第73章 第 73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午餐后,林希两夫妻找了地方去采买一些易碎不好带的东西,比如热水瓶、搪瓷杯等。除此外,还买了一些不易变质的小糕点,以及果脯。

要不是林希拦着,祁博衍还想给她买两瓶奶粉。

这年代大家的生活都难,奶粉绝对是奢侈品。

在没摸清楚其他几个舍友是什么情况之下,林希不想表现得太惹眼。

之前老爷子让她大二时,申请回四合院住,林希拒绝了。

虽然这个年代的住宿环境确实不好,但就像她说的,入乡就要随俗,不要搞特殊。

大学四年的时间很宝贵,她要把时间和精力好好用在学习上,真正在学业上有所成。除此外,她还想跟大学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这当中舍友的关系最容易处好,也最牢固。

她不想错过这样的好机会。

听她这样说,老爷子自然赞成她,只让她那就周末的时候回四合院,他让李姨好好给她补身子。

这事老爷子不提,林希也想这样做,自是连连称是。

两夫妻拎着大包小包回到宿舍时,原先剩余的三张空床铺,都有人在收拾。

林希听到她下铺,也即正对着门下铺的小姑娘,正懊恼地自我嘟囔,“早知道我就听爸妈的话,早一天出门,早一天到学校,就不用睡这张床铺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古人诚不欺我。”

“咱们宿舍八人,三个京城本地人,一个冀省来的,离京城也不远。就咱们三,还有另外一个人来自天南海北,距离京城远。他们要有心比我们早来学校,咱们再早来都比不过人家。”

“哇,赵姐姐,你怎么才来就知道这么多事,你好厉害啊?”刚才懊恼嘟囔嘴的小姑娘,听到赵穆兰的话,眼睛晶晶亮地看着她隔壁铺的短发女子。

“报道完,我顺嘴问了一下。”说完,还把宿舍几人的专业院系说了一下,“我、张婧还有冀省来的林希,以及京城的夏虹是经济系的。你和贵州来的葛秋实,以及另外两个京城姑娘查剑英、杨明燕四人是中文系。”

“中文系学什么好理解,我也知道。你们经济系听起来好抽象,学什么,毕业后干什么?”

“大概是研究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吧,具体我也不是很懂。”

“听起来就很难的样子,你们真厉害。”

“在我看来,中文更难。所以,只能说各有所长。”一直没开口的张婧开口道。

门口的林希觉得自己再不开口不合适,当即接话道,“我也这么觉得。”

她的声音一出,三人齐齐看向门口。

只见门口的女子,个头瞧着有一米七几,五官很是深邃立体,着一身半新不旧的橄榄绿军装,身躯笔挺的,看着很是精神。

“同志,你是退伍军人吗?”张婧开口问道。

林希看向她,一个长得很有异域风情的姑娘,摇头道,“不是。就是我一度比较淘,喜欢跟伙伴们玩官兵捉贼的游戏,大概游戏里扮多了官兵,染上了一些官兵的习惯,看起来有点像军人。”

“我是冀省来的林希,去年六月份才高中毕业,今年十九岁。”

“巧了,我今年也正好十九岁,张婧,来自新疆兵团。”

“咱们宿舍你们两最小。”赵穆兰开口道,而后自我介绍道,“我是辽省的赵穆兰,22岁,已经结婚生子。”

“我也结婚了。”林希也趁机说道。

张婧紧接着道,“我也结婚了。”

“你们都结婚好早,难怪我爸妈总说我是老姑娘了。”听到两个年纪比自己小的都结婚了,单身狗黄晓敏开口道,“我是海南地区的黄晓敏,20岁,不说结婚,连对象都没有。”

“那往后可以在学校里,找个志同道合的对象。”

“还是不了。”黄晓敏想都不想就拒绝,“姑且不说,毕业后可能分配不到一个地方去。就我现在拿到手的钱和补贴,我一个人能过得有滋有味的,干嘛要找对象?!”

“找了对象,花了他的钱,用了他的东西,会让我觉得自己欠他,把自己搞得低他一等。不花他的钱,不用他的东西,我找对象来分我东西,用我东西吗?”

“我觉得自己的东西,自己花自己用更好,不想跟任何人分。”

海南地区地处偏远,过去十年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别人的外国文学,敬而远之的,黄晓敏私下里却没少看。

她看过太多女人喜欢上男人后,最后不得善终的情况,加上她又有意对比现实跟文学作品的内容,导致她对男人没有任何的幻象。

她觉得男人除了会给女人制造麻烦后,什么都帮不了女人。

无论谁给她介绍对象,她都能把人弄得下不来台,导致现在都没人愿意给她介绍对象。

她爸妈被她弄烦了,就让她早点到学校报道,可她贪恋家里的美食,拖到不能再拖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家。

林希没想到自己能听到这样的言论,意外地看向自己下铺的姑娘。

这是个标准的南方姑娘,个头很是娇小,秀气的五官上,那双好像能洞彻世事的大眼睛,尤其引人注意,身上有股独属于文人的气质,“你活得好明白啊?”

比她一个来自几十年后灵魂的人,还要通透清醒。

“谢谢夸奖。”黄晓敏好像找到知音一样,很是愉快地应了对方,而后幽幽说道,“我爸妈说我太自我,让我不要随便跟人说这些话,免得哪天惹火上身。”

“都说读书使人明理,咱们都是读书人,虽然读的书不一样,想法不一样,但我想这些话,应该不算大逆不道。”

“……”确实不算大逆不道,但这样的言论,绝非这个年段的主流思想,能接受的人肯定不多,“果然握笔杆子的都不是寻常人。”

这不,已婚的张婧,就不赞成她的言论,“我觉得找对象结婚挺好的。”

“看来你的婚姻生活挺不错的。”

“是不错。”张婧数着说,“结婚后,不用再跟父母兄弟姐妹挤在小小的筒子楼里,不用每天被要求做这做那的,不用再把自己挣的每分每厘都交给父母。”

“要是我还没结婚,我爸妈肯定不同意我参加高考上大学。哪像现在他们就算不乐意,也管不到我。”

听她这样说确实很不错,黄晓敏好奇道,“可结婚后,你丈夫也有一大家子的人啊?!”

“我丈夫是孤儿。”确切的说是烈士后代,本人现在也是军人,所以条件真是再好不过,“虽然跟他结婚,以后没有公婆帮衬,但结婚后就能自己管家,想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我很满足。”

“你丈夫支持你高考上大学,想来本身也是不错的人,你是幸运的。”同样结婚的赵穆兰,听她这么说,由衷说道。

“是的,他是世界上最好的人。”说起自己的丈夫,张婧眉开眼笑的,而后对黄晓敏说道,“所以不要以偏概全,觉得所有的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我不是以偏概全,而是深知自己没你这种运气,能遇到这么好的男人。”反正目前为止,她遇到的男人,多事她以为的样子。

从几人的谈话中,林希大概知道他们的成长环境,以及现在的生活状况。

很庆幸,眼下这三人应该都不是难相处的人,“你们吃午饭了没?我吃我这里有些糕点,你们可以先垫垫肚子。”

“不用不用,我们这就收拾完出门。”

三人差不多是同一时间到宿舍的,手上的速度也差不多,一样快收拾好了。

“我上铺这位同志整的这个帘子不错,回头我也整一个,免得门一打开,就被外头的人瞧到我床铺的样子。”黄晓敏摸了摸有些发酸的腰说道。

“你上铺的同志就是我。”林希笑着说道,“我在家就是这样隔着帘子跟其他姐妹同住,我想着在宿舍也这样弄一下,好歹算有个自己的小空间。”

其实她从小到大,除了被接回顺义县那一年多时间,跟林熙一起睡一间房,其他时间都是自己一个房间。这样说,不过是更贴合这个时代的情况而已。

“我也准备这样弄。”家里姐妹说的张婧,早就想好这样弄,不过她想着这种东西来京城后再买就好,不要费力气从新疆千里迢迢带过来。

“那一起去吧。”赵穆兰也觉得这样整一下不错。

三人离开宿舍后,林希放好自己的东西,也锁了门下楼。

刚才看其他宿舍都有家属陪伴,她便把祁博衍打发下楼。

祁博衍没走远,林希除了宿舍楼,就看到他的身影,抬脚朝他走过去。

大体跟他将宿舍三人的情况说了一下,“希望其他四人也都是好相处的。”

“大学恢复招生后的第一届大学生,绝对都是抱着学知识的态度来的。大家的心思都在学习上,哪怕性格差点,应该也不难相处。”这些人都把这当成救命稻草,都进大学校门了,肯定都很珍惜机会。

林希也觉得应该是这样,便不再纠结,“走吧,咱们校园里逛逛?”

再过几天祁博衍就要出国,而她明天就要正式上课,留给他们独处的时间不多了。

祁博衍自然没反对的道理。

于是,两人并排在慢慢走,慢慢逛。

一路上不乏遇到拎着大包小包行李的人。

各种年龄段的都有,哪怕满是沧桑的脸上,来到这里后,脸上也不由带上了希冀之光。

看着这样一些人,林希更加深刻的意识到,这真的是那些濒临崩溃的人的救赎之光。

便也能理解,为什么77.78两届大学毕业生,几乎都成为了社会的栋梁之材。

他们大部分都是从苦难中,甚至说是绝望中走出来的,比谁都清楚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这是越往后日子越好过的大学生,完全不能比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心志饿其体肤。

正是因为经历过这样的年代,所以他日哪怕他们年华老去,他们的身上,仍然有着生机勃勃的生长力。

林希想,在这些人的眼里,除了死亡这件事,任何事情都打不倒他们。

这样想来,过去十年的磨难,其实也不算什么。

“他日如果我们有孩子,该让他们吃苦还是让他们多吃吃苦吧。没吃过苦的孩子,不知道幸福的不容易,就不会去珍惜。”就像曾经的她一样。

她想,造成现代社会:意气风发的老人,生不如死的中年人,死气沉沉的年轻人。

现象的原因,在于随着人生生活水平的提高,啥都舍不得孩子干,啥都舍不得孩子吃苦,才会在明明已经拥有够多了,还总是不满足。

祁博衍出国那天,林希满满的课程,她只能目送他坐往机场的车离开。

从此,开启跟他的跨国婚姻。

人在国内时,哪怕像之前当司机那样,十天半个月不着家,她也知道最多一个半月,他就能回来。所以,两人结婚近一年,她从来没生出过不习惯的感觉。

这次却不一样。

这次他出去,起码得有三到四年见不着人,才送走人,林希就感觉不习惯了。

上课的时候,会想着他这会儿到哪里了?会想着第一次坐飞机,也不知道他习不习惯?

好不容易接到他越洋打回来的,报平安跨国电话,知道他一路还好后。

又时不时担心,他在国外习不习惯。

好在她的课业是真的很忙,而且她如自己所愿当上了班干部。

虽然只是当课代表,但经济学这门学科,本就不好学。

为了自己这个课代表的成绩不至于太差,她很快将注意力都放到学习上。

人忙碌起来,时间就过得很快。

这年头哪怕他们两夫妻不缺钱,也没办法让他们经常打跨国电话。

两人只能通过最古老的通讯方式—写信,联系彼此。

写信的联系方式,虽然一封信件来回需要近两个月时间,但两人都很忙,不盯着信件看,并不会觉得时间多难等。

两人写信除了互道思念外,就是说彼此的学业。

祁博衍才到纽约时,没有门路,学什么都慢。

那段日子他的焦虑,透着字里行间,传递给了林希。

后面林希告诉他,可以先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写相关论文。

只要他的论文能写得出彩,他就能用论文做敲门砖,敲开他想学的东西的大门。

祁博衍听了她的建议,开始窝在图书馆里,一天十七八个小时的查阅各方面资料。查完资料,又找了一些论文学习,怎么写论文。然后就开始动手写论文。

因为能查到的资料多是电脑方面的,所以他写的论文也是跟电脑有关的。

论文确实得以顺利发表,但仅凭这论文想要引起某所大学的注意,并不现实,

可确实被人看到了,被一个华侨看到了。

这位华侨姓王,单名一个全,他是1945年赴美国留学,而后留在美国发展。

同为华人,他很是知道,华人想在国外立足有多难。

所以无意间看到那篇论文的作者,是他许久不曾见过的同胞的名字时,他仔细读了那篇文章。他本身就是搞电脑的,对眼下电脑的最新技术,很是清楚。

祁博衍的论文虽还有些稚嫩,但文章的前沿性却绝对足够,他便生出了跟对方见面的心思。

见面后,他先问了国内的情况。

没有林希的出现,因为过去十年的遭遇,他也许对国内会有诸多负面的评价。

可因为林希,因为从她口中知道很多后世的发展情况,尤其知道经历过这十年的很多人,往后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他认可了林希那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心志饿其体肤’的理论。

哪怕说起过去拿十年,他也将其比喻成那是对他的磨砺。更不用说,说起如今恢复高考,以及各种利好政策的事来。

就像王全说的,一个华人想在国外立足,其中的艰难,没经历过的人,压根不知道。

他不是没想过回国发展,可在他想回国的时候,国内的风声已经很不好,所以他犹豫了。

后面的事实告诉他,他没回国的决定是对的。

虽然抱着这样的心态,可每次被歧视的时候,他还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可这都二十几年过去,国内的环境一直不好,他一直不敢回去。

如果照眼前的后生说,国内却是绝对值得回去的,这让王全不免起了心思。

当然,他现在家大业大,也算在勉强在美国扎根,回国的事并不是小事,不到他觉得万分妥当,他不会把这话说出口。

不过,这不影响他留下祁博衍这个年轻后生。

留下他一来是在能帮的地方帮他一把,一方面是方便从他这里及时了解国内的消息,一举两得的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