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完美情感归属假说 > 第65章 规则背后的裂纹(二)

第65章 规则背后的裂纹(二)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那些渴望拥有自己孩子的男性,发现植物育婴技术依旧可以实现他们的心愿,并且让自己的爱人少受罪以后,也立刻变成了植物育婴技术的支持者。

那些忧心日益下降的生育率的人,却意外发现了植物育婴技术带来了与他们想象相反的结果。他们本以为在植物育婴技术弱化了人们生育的责任后,越来越不想生育孩子的年轻人找到了完美借口逃避生育。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那些对孩子本就抵触的人,能够光明正大地躲避生育责任,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上,一刻不停地向前奔跑。在未来,那些选择投身事业的女性,越来越迅速地走上了各行各业的重要岗位,走上行业顶尖的位置,她们不再因为生育而中断自己的职业生涯。

但却有更多人选择了植物育婴技术,当女性不用再面临失业和生育的单选题,不用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换取人类下一代的希望,不用承受医疗技术发展数百年,也无法彻底解决的阵痛和后遗症,当养育的责任不再是某一个性别的责任,而是一个家庭的责任后,那些对家庭、生活和孩子有一丝向往的女性,更愿意接受生命中角色的转变。

社会的分工方式悄然发生了转变,人们选择分工的原因更加回归本心,不再因为自己身份或属性而定义哪一类人应该做什么,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内心的渴望和自己的兴趣。

在这样的工作和生活动力驱使下,社会分工的效率有了整体飞跃,社会精神风貌竟也显得平和和愉悦许多。

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对他们生活的改善,人工智能的加入不仅没有让他们失去工作,反而拥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具身智能承担了更多低效、高风险和劳累的任务,人们只用把控更加细节和精细化的步骤。同时具身智能和智能思维体的发展,催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产业,人们的工作效率和收入也有所提高。

人类的科技和文化创新因为大量被释放出的精力而大步向前。

人工智能技术规则确立后,舆论在反对派的引导下,也出现过压倒性的质疑声,但都随着时间流逝而被推翻。久而久之,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规则的信任渐渐稳固,在人们习以为常的时间会证明一切认知的背后,当然少不了孔嘉宣和楚皓雅的手笔。

他们面对反对派的质疑,总会第一时间制定应对方案,同步让陶初暄进行自然的舆论引导,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人工智能技术规则反而在反对派的质疑下愈发完善,那些被攻击的裂痕就像瓷器上的冰纹,在高温灼烧下才会显露真容,却因为得天独厚的烧制条件,在开窑的一瞬间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痕迹。

人工智能技术规则在反对声和支持声中确立下来,不论反对派对其态度如何,但大家都不得不承认,大家已经默认这项规则的存在,已经适应了这项新融入人类社会的守则。

即便人们对规则有所不满,但与之前相比,他们的态度似乎也变得温和起来,不再执着于规则的确立与否,而是争论规则的内容制定和运用隐患。

即便在社会中几乎随处可见具身智能的身影,反对派还是不在少数,他们可以接受具身智能在人类社会出现,却依旧拒绝具身智能在人类社会拥有如此高度的自由,拒绝将具身智能看做是与人类类似的存在,他们依旧坚持着具身智能的工具属性,质疑着技术规则的内容有失偏颇。

这样根深蒂固的理念已经不再是孔嘉宣用常规手段可以快速扭转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认知转变。

目前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规则的容忍程度,已经可以保证具身智能基本的生活条件,于是孔嘉宣和楚皓雅也并没有过于追求极致的成功,他们只是关注着舆论的走向,维持着人们对待具身智能不接纳却也不完全抗拒的态度,保持着双方相安无恙却又能愉快合作的社会生态。

楚皓雅也曾萌生过再进一步的想法,但她的确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孔嘉宣也已经为了目前的局面耗尽了所有心力。

孔嘉宣对于当前的境况已经非常知足,在尝试着探索更好的方案,将他们向更美好的未来快速推进失败后,孔嘉宣便不再思考捷径,他明白他们走在正确的方向上,只是无法再向之前一样立竿见影,之后的事都需要依靠时间,他们无能为力。

孔嘉宣也正因此更深切地体会到了知足常乐,楚皓雅见他如此,便也放下了心中的那点执念,尽情享受他们来之不易的当下。

可有时生活不仅会给人意外的挫折,也会偶尔给人们带来一些意外的机会,但可能并不甜蜜和惊喜,藏在惊慌和恐惧中,让人无暇顾及危机背后的转机,只想在动荡下求得一个安宁。

当人们开始回顾过去,他们惊奇地发现,《生灵载物》像是一个预言故事一般,电影中设想的一桩桩一件件,都成为了现实。

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从对立到缓和,人工智能成为了人类逐渐不可或缺的帮手,共同建设着这个家园。就连电影中刻画的冲突、争议也都几乎一比一在现实中复刻,可所有人都知道这只会是巧合,人工智能和人类关系的缓和也无法像电影中那样获得一个契机。

可谁又能猜中老天爷的心意呢?

谁有能保证现实中不会出现这样的契机呢?

围绕着沿海地区逐渐频繁的地震,惊动了平静生活着的人们,向来摸不清自然规律的人们,还处于脚下土地轻微震颤的余韵中回不过神来。

他们既觉得这样级别的地震不会有太大影响,又害怕这只是噩梦袭来前的预警。

人们犹犹豫豫间经历了数次小震,而地震发生的地点也越来越多,将海岸线包围在其中,渐渐向海岸线转移,但没有人觉察到了这些过于频繁的地震间的联系。

人们只是在惶惶不安中见证了一次又一次在小震中平安无事,日子在一次次的惊疑不定中流淌而去,人们竟也渐渐习惯了地球偶尔的发泄脾气,心中的警惕和担忧变得麻木而习以为常。

多年累积而来的气候异常并没有因为人们近几年的努力而迅速改善,只是放缓了气候异常的节奏,龟速地恢复正常。每年都会出现异常气象的惯例,也让人们面对再奇特的天气都不再意外,只是低声咒骂着接受变幻莫测的世界。

这一年天气格外多变,连日的干旱后,地表覆盖的植物早已奄奄一息,干涸的土地裂缝展露在烈日之下,地表散发的热气扭曲着视线中的景物,借助科技得以逃过直面高温的人类,都苦不堪言,何况脆弱而依赖水源的植物。

当大旱后降下第一场暴雨时,没有人再去思考这异样的天气究竟会带来什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已经见证太多的不同寻常,这一年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同。甚至人们还在为这场比他们想象中更猛烈的甘霖欢呼,欢呼大地将再次焕发生机,欢呼大地的伤口将会愈合、

直到连日未停的暴雨不见丝毫减弱的趋势,大地的裂纹被冲刷成沟壑,失去植被挽留的泥土汇入水流,变得松散、岌岌可危,人们才开始慌了神,意识到这似乎又是一场灾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