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桩婚事成为了康熙的遗憾。
但在最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很和谐。
首先十五格格活动在女眷里,就免不了顺口提及一起办杂志的妹妹,这就起码让人知道十五格格底下还有一个妹妹了。
接着就是不知道是哪来的机灵鬼,无意发现了烧烤料秘方,询问之下很快就知道是谁的主意了,然后甄楣就被注意到了,就装作很不刻意的问起了她,还夸她的想法解决了食欲不振的问题。
虽然甄楣看了肯定会吐槽这么胖的王公到底哪里食欲不振。
但康熙还是挺高兴的,主动询问了她的病情,当时正在拔营换地方,所以也没人惊动她这个病人,康熙看完脉案觉得她状态很稳定,用常理去揣度没什么大问题。
所以康熙也不认为王公的想法有什么问题,孩子也十四了,开始挑女婿也不算很早,等到确定人选颁旨赐婚,再走完婚礼流程,也可以留到十六七岁。
但总归是没有要立刻定下来,他还要操心敦恪的婚事,那时候就没有传出什么意思,也就没有让甄楣知道。
也因为甄楣身体状态稳定,后面转场往木兰围场去,也没把她扔下养病。
不过……
现在不一定了。
最近路过了一个城镇,康熙接见了当地的官员乡绅,太后那边也见了一些女眷。
大约是经过了时间的洗礼,京城的消息也传到了这里——
虽然康熙带着人北巡不在京中,但这对于文人和书生们并没有影响,他们仍然为了自己关心的话题争吵不休,甚至因为走了大批的人,他们说起话来更自在。
因而这些人比之前用词更为大胆,对着能批判的事情肆意指点,尤其在北巡队伍出发前,女社员们对第二期《闺阁志》的讨论流出,其中倡议废止缠足陋习,呼吁女眷放脚的观点,又一次让他们觉察到了冒犯。
和甄楣小心到有些怂的行为不同,此时京中具有才学的女性,并不惧怕公开自己的观点,这些家中多有充任宫廷女官的女性,却多半是汉人或者汉军旗出身,多多少少也见识了一点缠足的烦恼,此时时机正好,她们就大胆决定撬开这个口子。
这些文章自然是让一些人不满的,虽然看起来是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其实追根究底都是政治和权力的问题,总有人能察觉到里面的博弈,所以没多久这事就闹大了,有一群人联名反对《闺阁志》。
事情闹成这样,又涉及公主,京城不敢随便处理,就这么报到了康熙的案头。
康熙斥责了这群人无理取闹,认为女眷想要放足“合情合理”。
这是就是在到达城镇后处理得,因此乡绅们仿佛忽然受到了某种天降的启示,主动又不经意的提及让妻女放脚,拿这个当投名状对康熙表功。
虽然手段粗糙了一点,事情办得谄媚了一点,但只要能够上升,乡绅们并不吝惜体面,过去是没有押对宝,那现在可不就得下力气嘛~
这就叫康熙想起了刚刚出嫁的女儿,最近对缠足的讨论,不就因为这些女儿家之间的交流起来的么?
他并不在乎女儿闹出的这点动静,皇帝的女儿要是连交朋友都不可以,那他这皇帝算是白当了,何况女儿的言语,并没有与他的主张背驰,江南……
呵~那里的汉人最为不逊,就知道反对,装得仁义道德,实际上都是拉着大道理做旗,真仁义的不知道有几个。
所以看到乡绅的反应,他倒是觉得不错,汉人么,本就不是铁板一块,拉着这边的做个示范警告一下,在长久的权力博弈里,康熙本能的知道怎么去利用这件事。
至于那些缠足后又被迫放足的女眷如何想,这并不在这件事两方的考虑范围。
甄楣这几个炮制了热度的更是无从得知。
缠足的确会损伤身体,但放足也并不是解开布条就可以,破坏了再恢复的过程怎么可能没有痛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