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的疯病,无药可医。或有老中医会把一把脉,开一些汤药,但老中医也会说,心病还需心药医。
杨珺秀的执念是什么,周立行不知道,但他晓得,一味的躲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他自己的经验是,有什么执念,就去完成。
杀该杀的人,报该报的仇,还该还的恩,这样做完……他虽然没痊愈,但至少好了大半。
所以,周立行觉得,杨珺秀应该和他差不多。
在周立行的建议下,带着一老一病一幼儿的杨珺杰定下了主意,干脆就全家一起去好了。
公安这边派出了两个干部跟随去做记录,一行人跟着去到了杨珺秀以前的家。
致江占了这家产后,将外面三间铺子被改做茶馆,里面的堂屋大厅连通左右的两间屋子做了堂口,自个儿占了左边的三间屋子,一间自己住,剩下两间是用来招待他那些狐朋狗友,毕竟是想要当大哥的人,不给小弟们吃喝住,别人可不一定跟他。
原本右边的三间屋子,是以前致江的书房、杨珺秀和女儿的住房,以及一间存放各类物品的库房。
库房里堆放着大大小小的木箱和各类茶叶茶具,同时存放了一些粮食工具。公安干部们打开那些木箱,大的里面装了好些枪支弹药,小的则是塞满了已经停用的废纸金圆券。
原本杨珺秀和女儿的住房则是乱七八糟的,看起来似是有人住过的痕迹。据堂倌们说,致江有时候会带一些哭哭啼啼的女人回来到这边安置,至于为什么哭哭啼啼,是否为致江强迫,堂倌们就说不清楚了,他们偶尔能见到的都是晚上关店离开的时候,并说自己从未看清过那些女人的脸。
公安干部们不再细问,这个时候人民的思想还是很保守的,非要刨根究底去找人,最终只会害死那些可怜的女人。
反正致江已经被枪毙了,活着的人最好能忘却伤痛,重新开始好的生活。
他们只需要不停地把这些作恶之人抓出来,该杀的杀,该关的关,这世道就会越来越平安的。
最后是致江的书房,满墙的书架上全是各类书籍。
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理,可能因为致江不喜欢书,也可能是致江多少对堂兄还有点血脉情,他没有改动这里,也没有把这些书给卖掉。
书的种类很多,看得出来原主人是十分真爱书籍的,尤其是里面有个金丝楠木的书架上,用布套装起来的全是洋文书。
公安干部们翻了翻,有些咋舌,他们也看不懂,只能说从图画中能看出来是桥梁道路相关。
“留过洋的读书人?”
“听闻是解放前夕,去抢修垮塌的乐西公路,工程师和施工队一起被泥石流给埋了……”
“真可惜,这家男主人要是还在,还能一起建设新中国呢……”
周立行拿起一本手札,封面上写着《乐西公路行记》,他翻开来,上面的钢笔字迹清瘦有力,俗话说见字如见人,杨珺秀的字娟秀温婉,这直致松的字则是清俊坚定,两人定是十分般配的。
“……岩层松散,易垮塌……海拔高,昼夜温差大……蓑衣岭雨雾迷漫,岩石陡峻,听闻此处曾一夜间冻死三千工人……川康地区彝汉等族,筑路民工二十四万余人,伤亡三万余人……望抗战胜利,不负众人牺牲……”
周立行随手一番,便看到了这些描述。
他想起来刘五嬢曾经说过,当时为了修建这条公路,雅安、乐山、峨眉等地征发了二十万多万劳工。当时的唯一国际通道滇缅公路要送物资到重庆和前线,路线是要绕行贵州,而重庆一旦失守,国民政府将要迁都西昌。
乐西公路修好,是作为四川以及西康通往缅甸国际公路最直接的通道,是抗战后备公路。
当地的袍哥堂口们,本就是靠山路水路为生,他们无论是为了利益还是为了家国,都大量地出了青壮。
作为曾经全程参加滇缅公路修建的周立行,心中生出了惺惺相惜之情。
留洋归来的青年才俊,在新中国解放大西南的前一年,牺牲在了疏通道路的事故中,这是多么的让人意难平。
自被赶出家门,已经过去四年了,杨珺秀走进这书房,她浑身都在细细颤抖。
这是她曾经生活多年的家,仿佛还沾染着爱人鲜活的气息。
她记得致松明朗的笑容,他抱着女儿参观书房,指着那些洋文书说闺女快快长大,以后跟爸爸一样去留洋读书呀。
她记得致松离家之前给她的拥抱,温暖的阳光穿过窗棂照进来,他说我很快就会回来,垮塌段修起来很快,最多就是大渡河上的桥梁修复耗一些时间,我会给你写信的。
然而,爱人一去不返,甚至连遗体都找不到。
大家都说致松死了,可若是真的死了,怎么就不能把人挖出来,送回来呢……
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啊,万一……万一人还活着呢?
就像周立行那样,万一被人挖出来了,万一致松也只是撞到脑袋,痴傻了呢?
杨珺秀身形纤细,她瘦弱的手臂扶着书架,眼泪止不住大颗大颗地落,她蹲了下去,在书架的底部柜子里,找到了一个带锁的纯铜箱子。
这箱子的锁已经被砸开,里面空荡荡的。
“我的信呢……”杨珺秀呢喃着,眼神失去了焦距。
一个公安干部蹲下来,拿着砸坏的锁看了看,叹口气,“这致江多半以为里面藏着什么值钱的东西吧,砸开看到全是书信的话,可能会恼羞成怒地撕毁丢弃……”
杨珺秀整张脸都被泪水沾湿了,她面色苍白地望了说话的公安干部一眼,整个人软倒了下去。
周立行赶紧把手里的行记收起来,他离得近,比杨珺杰还先到一步,将杨珺秀打横抱了起来。
杨珺秀已经失去意识,晕了过去。
当事人晕了过去,杨珺杰和周立行商量,他们现在家里地方有限,也没办法把所有的书都搬回去。
“挑一些书籍带回去,剩下的,不如捐献给政府图书馆?这样书籍能被好好保存,说不定还可以帮助一些人。”周立行建议。
大家经过商议,都同意这个办法。
最后,杨珺杰还是委托周立行替姐姐挑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