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原道人很清楚自家门派能立足的根本是什么,所以一直秉持“内外兼修”的理念,将维护和剑尊的友好双边关系同门派传承发展并列视为门中一等一的大事。
剑尊本人很难讨好,幸亏他有一个娇气的小道侣。好美食,喜玩乐……
而程纾意这个掌门之女的身份恰到好处!地位、性别都合适,就是性格上有着剑修的通病——太傲了。除了对自己的剑,对别人连个笑脸都欠奉。
程纾意自然是不愿陪姜顽吃喝玩乐、虚掷时光,但是她心里也很清楚,这份差事自己不但不能推却,还得好生应付。
桃花峰上有禁制,外人不得御剑而行,所以即使程纾意是正剑宗掌门的掌上明珠,来到此地也只能顶着一路风雪,从山下一步一个台阶往上爬。
等她到了山顶看着眼前烟岚云岫,琼枝玉蕊的一片明媚春景时,恍如隔世之感油然而生。
倒转乾坤,逆阴换阳,当世唯有剑尊能以其无边法力缔造此等神迹。
程纾意在古书上曾经看到,传闻以前人间有四时二十四节气,每三月为一季,春夏秋冬,循环交替。
然而千年前一场巨变,使得此界十二个月里,有一大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冬天:五月春方到,七月为夏开,八月秋风起,十月凛冬至。
所有人都愈加清晰又惶恐地感觉到冬天的时间越来越久,春天到的越来越迟,有一年甚至到了六月,依然不见雪消。
无数凡人甚至修仙者都在等待春雷的漫长与绝望中,被无声地掩埋在了苍茫的白雪中。
幸而剑尊怜悯苍生,出剑斩玄英,以磅礴剑意逼退来自瀛海的无尽阴寒,剑气所到之处,万物复苏,霜退冰融。
长剑动九霄,浮生千劫尽。[2]
由此,剑尊谢青阳一柄长剑庇佑四地,保此界太平,无论人间还是修仙界,都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人”,甚至被凡人立生祠,以“春神”之名供奉。
单只是想到剑尊的名讳和事迹,都让程纾意心底掀起一种汹涌澎湃的无边敬仰之情。
是以每次来到剑尊所居之地,程纾意都宛如朝圣一样。
当然,如果这里没有一个叫做“姜顽”的人,程纾意会更开心。
程纾意始终不懂,剑尊作为剑修楷模,如此高洁尊贵之人,怎么会选择姜顽这样一个一无是处的女人当道侣?
论颜容,哪怕放在凡间,姜顽也无甚出众,更何况修真界。环肥燕瘦,百花争艳,比姜顽漂亮的大有人在,她凭什么成为剑尊枕边人?
论修行,程纾意不止一次撞见姜顽偷懒耍滑和剑尊讨价还价,就是为了躲避练剑。岂不知天下多少人想求剑尊一句指点而不得,姜顽却自甘堕落,一天到晚沉迷钓鱼,不堪雕琢,枉费剑尊一片心血!
论家世,姜顽本是一个普通凡人,不知走了什么狗屎运得遇剑尊自此直上青云,连她自己都是一株仰仗剑尊而活的娇花,谈何家族势力?
论才学,谁家好人会把四海至尊的洞府起名“桃花峰”?
说到这个,程纾意更气!这山峰在剑尊来之前不过无名野山,胜在高耸,但也因山顶太过荒凉苦寒,因此无人居住,直到剑尊于此建府,也算这野山的造化了。
谁曾想,临了居然被姜顽起了“桃花峰”如此胭脂气的一个名字。程纾意常想,这山若有灵,必然要托梦唾骂姜顽三百回。连程纾意本人至今都羞于对外人道出这个名字。
既然修行、家世、才学都不行,那也许是姜顽气质格外出众?
程纾意永远忘不了自己第一次见姜顽的时候,她甚至以为自己见到了一只七彩山雉。不,山雉身上的颜色也不一定有姜顽夸张。
现今许多仙子都以清雅高洁为美,然而姜顽却整天披红挂绿,什么浓烈的色调都敢往身上穿。
程纾意每年会为姜顽筹备各式衣物,她实则不忍姜顽如此着装丢剑尊的脸面,于是经常自己会夹带私货,在姜顽遴选勾画完的册子名录上,再多选几件素雅的淡色衣物。
程纾意幻想着姜顽的审美能慢慢被熏陶升华。但是姜顽一次却也没有穿过程纾意为她暗中加塞的衣物,依然每天穿的如同一个七彩的绣球一样,在剑尊面前滚来滚去。
好比现在,看着姜顽内着一条幽金锦鲤绯红长裙,外搭冰蚕丝蜻蜓纹阔绿薄衫,还肩批一条流风绛紫烟霞帔子,[3]程纾意恨不得自己双目失明,多看一眼都是对她自己审美的莫大挑衅。
不得已之下,程纾意只能低着头,避开视觉污染,恭敬对姜顽道:“仙子万安。”
姜顽丝毫没有被嫌弃的自觉,反而踏步上前,凑近程纾意,略带抱怨道:“安安安!谢青阳不在家,我等了你好些天,你怎么一直不来找我?”
“仙子慎言。”程纾意庆幸自己是个女的,不然姜顽这危险发言要是被剑尊或其他人听到,那真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
“慎什么言?你合该一个月上山一次,上个月你放我鸽子,而今都五月了!”
听到这个问题,程纾意痛苦地闭上了眼。其他人是想入此山无门,而她却是避之不及。
究其根源,程纾意只能怪自己之前道心不坚,受姜顽引诱,行差踏错,不仅违背了宗门祖训,也辜负了剑尊的信任!
然而大错已酿,如今悔之晚矣。只能依照姜顽的吩咐,月月按时上山与她继续“同流合污”。程纾意知道自己上了姜顽这艘贼船,就再也下不来了。
果然下一刻,程纾意听到姜顽犹如魔音一样的话语在她耳边炸裂:“写我和谢青阳的那个话本子这两个月的销量可还行?坊间排名如何?大家有什么反馈吗?你快详细说与我听!”
谁能想到身为人间山巅之上的剑尊道侣姜顽,竟然会亲自下场去搞那不入流的坊间话本,丧心病狂地以自己和剑尊二人为原型,美其名曰“以正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