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深信我的人,因为我,从而了解到她果然不同常人,那么就请赐予我鸿文丽藻,让我得以报答她,她死了也就没有遗恨,我也就没有遗恨了。”
在冒辟疆笔下,董小宛俨然古今中外第一大贤人。
同时吴伟业也是董小宛的铁粉,为董小宛做过很多诗,其中光《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就做了八首。
据传吴伟业还追求过陈圆圆未果,后为陈圆圆做长诗《圆圆曲》。金庸在鹿鼎记里,还提过《圆圆曲》,所以吴伟业对卞玉京的表白不拒绝,不接受,装傻的行为,看来还是因为卞玉京不够漂亮。
在诗里,吴伟业把陈圆圆和吴三桂比做西施和夫差,石崇和绿珠。西施和绿珠只怕死不瞑目,在九泉之下也要谢谢你。
而在《红楼梦》里,作者却对影射陈圆圆和董小宛的薛系,有明显的嘲讽意味。
当年董小宛追求冒辟疆时,曾托人带信给冒辟疆,如果得不到他的回信,就一直穿着前次分别时的衣服,宁愿冻死。
后来进了冒府,遇到匪乱,全家逃难,冒辟疆想丢下董小宛,把她托付给朋友,董小宛说:
“我去你朋友处,如果可以保全,誓当匍匐以待君回,如有不测,请君看大海,狂澜万顷,就是我的葬身之处。”
董小宛当年孤身去找冒辟疆遇险,还做过一首诗《与冒辟疆》:
“事急投君险遭凶,此生难期与君逢。
肠虽已断情未了,生不相从死相从。
红颜自古嗟薄命,青史谁人鉴曲衷。
拼得一命酬知己,追伍波臣做鬼雄。”
意思如果遇到不测,就誓将以身殉节,拼得一命报答知己,誓做鬼雄。
结果相传被顺治劫走后,董小宛就做了董鄂妃。虽然此系坊间传闻,并未证实,但这是《红楼梦》作者设定,在书中就是实情。且作者通过元春这个人物影射了这一点,好比金庸在《书剑恩仇录》里设定乾隆和陈家洛是兄弟。
董鄂妃死后,顺治追封其为皇后,哀痛不已,做《端敬皇后行状》,与冒辟疆所做《影梅庵忆语》如出一辙。节选一部分大家对比看看:
1、《端敬皇后行状》:服侍皇太后,如同子女一样,跟随左右,无异于女侍者。
《影梅庵忆语》:服侍在母亲和家人左右,比婢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2、《端敬皇后行状》:在宫中尊长爱幼,从不对人非礼。自入宫以来,为人谦和,别人有善行就奏请称赞,有过错就替人隐瞒。
《影梅庵忆语》:对小姑长姐尤其珍重相亲,都称其德性举止非寻常人。九年间,和正妻没有争执过一句。
3、《端敬皇后行状》:对年轻者宽容仁慈,对朕喜欢的人,尤其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因此凡见到她的人,没有不欢悦相亲的。
《影梅庵忆语》:视年纪比她小的人,像儿女一样,所有人都感于她的贤惠。
4、《端敬皇后行状》:皇后十分节俭,不穿华服,即使发簪耳饰,也不用金玉,只用骨角当做首饰。
《影梅庵忆语》:姬不私藏银两,不爱积蓄,不制备一件珠宝钗钿。
5、《端敬皇后行状》:早晚侍候朕的起居,对饮食、服饰事必躬亲,即使朕从宴会回来,皇后也必迎接嘘寒问暖。
《影梅庵忆语》:每当寒冷酷暑时节,必恭立在身边侍候。
6、《端敬皇后行状》:朕有时心烦时,则说:“陛下回来的晚,感到疲倦吗?”马上置备膳食,躬亲侍候。起居处总是备着食物,敬奉劝食,直到朕吃饱。
《影梅庵忆语》:煮茶剥果,必亲手做。善解人意,为我抓背挠痒,引我开心。
7、《端敬皇后行状》:有时命其共餐,就又说:“陛下原是顾念臣妾,臣妾甚感荣幸,然而不如跟诸位大臣一起用餐,使得大臣们有机会侍奉皇上而开心,得以沾皇上宠惠,不是更好吗?”朕因此常与诸大臣一起进餐。
《影梅庵忆语》:强让她一起吃饭,坐下吃完,立即站起来服侍,如之前一样恭立在侧。
如果董小宛被劫走是无可奈何,那么到了顺治身边,对顺治犹如对冒辟疆一样,尽心服侍,却是为何?
所以她对冒辟疆的贤惠,是因为对他情衷,还是其实只是生存之道?之前倘有不测,誓为鬼雄之类的信誓旦旦,也不过说说而已。董字拆开是千里草,所以作者让蘅芜苑里长满杂草。
正如在《红楼梦》里,天下第一大贤人袭人,侍候贾母时,心里眼里就只有一个贾母,后来跟了宝玉,就只有一个宝玉。
袭人在家听见她母兄要赎她回去,她说至死也不回去的。
后又向宝玉表明心迹:“你真心留我了,刀搁在脖子上,我也是不出去的了。”
曹公让她说完这话,第二天清晨,【袭人起来,便觉身体发重,头疼目胀,四肢火热。】,讽刺意味不可说不重。
等到贾府败落,袭人就是“桃花又见一年红”,嫁给了戏子蒋玉函。
对比晴雯,当初和宝玉吵嘴时说过:“我多早晚闹着要去了?饶生了气,还拿话压派我。只管去回,我一头碰死了也不出这门儿。”
最终被撵走,晴雯不过几天就香消玉陨。
宝钗之贤,富丽闲装一概不爱,房子跟雪洞一般,讽刺意味同样浓厚,跟董小宛用骨头当饰品有的一拼。作者嘲讽的就是那些假贤惠,假清廉。
结果作者将薛比李夫人,李夫人的兄长李延年为讨好皇帝,设局让其入宫,因此获利,另一个哥哥,外戚李广利根本不会打仗,却因恩宠当了贰师将军。屡次打败仗,还想谋立王储,最后投降匈奴。
《红楼梦》书中屡提《长恨歌》,看似是赞杨贵妃和唐明皇间深情不渝,其实杨贵妃之前是唐明皇儿媳妇,还有个哥哥杨国忠惑乱朝纲。
陈圆圆,就更别说了,乱世之中,如浮萍一般随波逐流。最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十万清兵入关。
对比黛玉笔下的五美吟,作者态度清晰可见,黛玉的五美吟写的是:
西施、虞姬、王昭君、绿珠、红拂女。西施和王昭君为国牺牲,虞姬和绿珠自杀殉主,最后一位是红拂女慧眼识珠。
作者态度鲜明,你说这两组人怎么钗黛合一?作者明显是想通过闺阁中事,讽刺那些吃朝廷俸禄,之前信誓旦旦誓死不事蛮夷,最终各种无奈而屈从的贰臣们。宝玉爱吃胭脂,应有讽刺他们国难之际,天天流连于青楼伎馆,还自诩风流之意。
所以《红楼梦》卷首说【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
堂堂须眉,不如裙钗,这裙钗指的就是黛玉影射的李香君等人,从一而终,誓不事二主。当年李香君死后,侯方域为其立碑,并题一联:“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碑前有一石桌,桌前有一圆形“愧石墩”。
次之是史湘云影射的柳如是,女中豪杰红拂女。
这也是卷首暗示吴伟业等人的原因,因为文章影射了那个改朝换代年代发生的事情,缀以汉唐等其他朝代的传奇,以表达作者对人性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