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就拿自己手绢给了坠儿,让她给贾芸。这时候发现宝钗在外面偷听。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
其实等于自骂,因为接下来她就栽赃给是黛玉在偷听,心机不可谓不深。
红玉听宝钗说黛玉刚才在这里,很着急:
【便拉坠儿道:“了不得了!林姑娘蹲在这里,一定听了话去了!”
坠儿听说,也半日不言语。红玉又道:“这可怎么样呢?”
坠儿道:“便是听了,管谁筋疼,各人干各人的就完了。”】
一听坠儿这话,就是个没心眼的,平时不爱管别人闲事。前面她那句“我有那么大工夫管这些事!”,也是同样的意思,这种人不爱生是非,便以为别人也如此,她想不到的是人无伤虎意,虎有害人心。
红玉觉得如果宝钗听了还罢了,担心黛玉听了会走露风声,那到底最后宝钗走露风声没有?作者没有明写,似乎这事就不了了之了,宝钗这样栽赃黛玉,难道就没有后续,只是为了过下嘴瘾吗?
【红玉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她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怎么样呢?】
其实宝钗是有告诉给别人的,这个人就是王熙凤。
发生这事的时候是四月二十六号,交芒种节那一天,王熙凤看上了小红伶牙俐齿,又是林之孝家的闺女,就把小红从宝玉那要了过来。
又过了不到三个月,十月份的时候,薛宝琴她们来了,在芦雪庵联句的时候,平儿吃鹿肉,把镯子脱了下来,丢了一只虾须镯。一听这个名字,虾须,就是很细的那种镯子。
【平儿道:“究竟这镯子能多重,原是二奶奶说的,这叫做‘虾须镯’,倒是这颗珠子还罢了。】
王熙凤见平儿镯子丢了,说了句话:
【凤姐儿笑道:“我知道这镯子的去向。你们只管作诗去,我们也不用找,只管前头去,不出三日,包管就有了。”】
听这话,这么胸有成竹,好像她当时看到了一样,那她知道是谁偷的吗?
平儿声称找到镯子以后,来找麝月时说的话:
【只闻麝月悄问道:“你怎么就得了的?”
平儿道:“那日洗手时不见了,二奶奶就不许吵嚷,出了园子,即刻就传给园里各处的妈妈们小心查访。我们只疑惑邢姑娘的丫头,本来又穷,只怕小孩子家没见过,拿了起来,也是有的。再不料定是你们这里的。】
上面这段话说明,凤姐也不知道是谁偷的,她们只怀疑是邢姑娘的丫头偷的。
凤姐当时不让声张,一是怕当时有人脸上不好看,二又说三日后保管就有了,是因为她早已想好了背锅的人,那个人就是坠儿。
看平儿接着说:
【幸而二奶奶没有在屋里,你们这里的宋妈去了,拿着这支镯子,说是小丫头子坠儿偷起来的,被他看见,来回二奶奶的。】
平儿特意说二奶奶不在屋里,先把凤姐摘了出去,然后联合了宋妈,说是坠儿偷的。要知道林之孝是总管,林之孝家的到怡红院连宝玉都教训,宋妈自然要听她的话。更何况还有个平儿和王熙凤。
然后平儿就说出一大堆理由来,说来道去,就是想撵走坠儿,但是还不能说是因为她偷了东西,而是找个别的理由打发她走:
【我赶忙接了镯子,想了一想:宝玉是偏在你们身上留心用意、争胜要强的,那一年有个良儿偷玉,刚冷了一二年间,闲时还有人提起来趁愿;这会子又跑出一个偷金子的来了。而且更偷到街坊家去了。偏是他这样,偏是他的人打嘴。所以我倒忙叮咛宋妈:千万别告诉宝玉,只当没有这事,别和一个人提起。
第二件,老太太,太太听了也生气。
三则袭人和你们也不好看。
所以我回二奶奶,只说:‘我往大奶奶那里去的,谁知镯子褪了口,丢在草根底下,雪深了,没看见。今儿雪化尽了,黄澄澄的映着日头,还在那里呢,我就拣了起来。’
二奶奶也就信了,所以我来告诉你们。你们以后防着她些,别使唤她到别处去。等袭人回来,你们商议着,变个法子打发出去就完了。”】
其实撵走个小丫鬟而已,她如果真偷了东西,一句话就打发了,哪有那么多故事,不过是因为坠儿根本没偷东西而已。
你想想,坠儿是怡红院的粗使丫头,又不是宝玉贴身使唤的,怎么会跑到芦雪庵,一伙人围着吃鹿肉,能偷走平儿镯子的,必然是贴身的人。
宝玉听说是坠儿偷了东西,是什么反应:
【宝玉听了,又喜,又气,又叹。喜的是平儿竟能体贴自己;气的是坠儿小窃,叹的是坠儿那样一个伶俐人,作出这丑事来。】
在宝玉眼里,坠儿是一个伶俐的人。就跟晴雯一样,用伶俐评价。
按平儿她们的计划,是日后找个借口赶走坠儿,所以没敢告诉晴雯。
【晴雯那蹄子是块爆炭,要告诉了她,她是忍不住的。一时气了,或打或骂,依旧嚷出来不好,所以单告诉你留心就是了。”说着,便作辞而去。】
可见对不透漏消息是防之又防,因为一旦被别人知道是偷镯子,坠儿说没有,就露馅了。
可是宝玉偷听了平儿的话后,就告诉了晴雯。晴雯直接就把坠儿撵走了。
坠儿妈的反应也说明她们根本摸不到头脑,不知道坠儿为什么被撵,所以坠儿妈非常理直气壮的诘问。
【宋嬷嬷听了,只得出去,唤了她母亲来,打点了她的东西,又来见晴雯等,说道:“姑娘们怎么了,你侄女儿不好,你们教导她,怎么撵出去?也到底给我们留个脸儿。”
晴雯道:“你这话只等宝玉来问他,与我们无干。”
那媳妇冷笑道:“我有胆子问他去!他哪一件事不是听姑娘们的调停?他纵依了,姑娘们不依,也未必中用。】
从头到尾,坠儿都没机会说话。
红玉到了凤姐处以后,就很少露面了,因为她作为红麝串影子小红的作用已经完了,只在第六十七回,莺儿的嘴里又出现了一回。
【莺儿走近前来一步,挨着宝钗悄悄的说道:“刚才我到琏二奶奶那边,看见二奶奶一脸的怒气。我送下东西出来时,悄悄的问小红,说刚才二奶奶从老太太屋里回来,不似往日欢天喜地的,叫了平儿去,唧唧咕咕的不知了说些什么。看那个光景,倒象有什么大事的似的。姑娘没听见那边老太太有什么事?”】
这段说明,莺儿挨着宝钗的悄言,说明她是宝钗的耳目,而小红就是莺儿的耳目,再次坐实小红是薛系。
作者真是草蛇灰线,埋线千里。所以这件事是怎么回事呢?
红玉被王熙凤要走,宝钗把那天亭子听到的事情,想办法透露给了王熙凤。
林之孝家的认了王熙凤做干妈,又是王熙凤的得力助手,王熙凤自然向着自己人,又正好借着这件事情,卖个人情给林之孝家的和红玉,让她们对自己感恩,更忠心为自己服务。
为了不让小红的事情泄露出去,所以王熙凤想把坠儿撵出去,但是坠儿是宝玉的人,她只能等机会。
平儿丢了东西,王熙凤正好借这件事情,联合林之孝家的,把这事栽赃给坠儿,告诉麝月,说是坠儿偷了东西,等袭人回来找借口撵走坠儿。
林之孝家的告诉红玉,她的事被王熙凤知道了,红玉自然疑心黛玉,于是更加恨黛玉,亲近宝钗和莺儿。
坠儿就这么被冤枉撵走了,与在滴翠亭宝钗嫁祸黛玉相辅相成。
滴翠,即冷烛滴翠,又是薛系之地。坠儿即黛玉之影,与晴雯被撵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