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金氏钗黛—解红楼金书 > 第143章 红楼正解

第143章 红楼正解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所以护官符上说贾家:【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这个马字,既点出其武将出身,更是开国功臣的标志。

宁国府第二代还在做京营节度使,但是到了第三代贾敬,已经弃武从文,做了乙卯科进士,爵位由儿子贾珍继承,贾珍天天声色犬马,什么官职也没有。

贾蓉封龙禁尉时,履历上写着:【祖,乙卯科进士贾敬;父,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贾珍。】

其实这是很聪明的做法,这样才能保证子孙后代长享富贵平安。

就如同书中第二回,被罢官的贾雨村在郊外所见智通寺的对联所写:

【身后有余忘缩手,

眼前无路想回头。】

这两句话才是真正的保命符。

在大多数封建帝王的观念中,军事贵族是对政权的最大威胁,所以就用文官来制衡武将,以防止武将拥兵自重。

后来正好在薛家进京之日,就听说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之后他又升了九省都检点。

都检点,五代设置的禁军最高统帅官。宋初即废,相当于清代时的提督。

以提督举例,提督虽然在军事上是最高统帅,在处理政务时要听从总督和巡抚的指示,所以手中的实权非常有限。

我们经常能在清朝的官职中听到“节制”二字,例如:受本省总督、巡抚节制,说的就是提督听命于地方文官的情况。

“清代史料中有“提督虽一品,其权不及州县”

除了手中的实权有限外,武职官员的政治前途也十分堪忧。

武官是去是留,是升是降,完全由文职大员说了算。虽说总兵以上的提督有“封疆大吏”之名,而且提督无不是皇帝钦点特简的,但是,提督在任上工作时却要看手下巡抚的脸色做事。

可以说提督的荣辱完全掌握在巡抚的手中,若提督得罪了手下的巡抚,巡抚只需在年终奏报时大笔一挥,提督一年的努力付诸东流,甚至,还会招致牢狱之灾。”

这只是以清代举例,其他历朝历代基本都一样。

薛家进京都之日,正赶上王子腾升官。

【在路不记其日。那日已将入都时,却又闻得母舅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

王子腾正在升官的紧要关头,如果出个文官,拿薛蟠的事情弹劾他,他不仅官位不保,甚至有可能掉脑袋。

因为无论封疆大吏,还是拱卫京师,都是事关皇家安危的头等大事,皇上眼里一点沙子容不得。

别以为外甥杀个人不算事,就拿洪武年间的开国名将凉国公蓝玉来说,他是开平王常玉春老婆的弟弟,后来太子妃又认了他做舅舅,拥兵自重,外戚当权,皇帝最忌惮的事情他基本都占了,BUFF叠满,最后被剥皮实草,起因就是霸占东昌民田,纵奴作恶乡里被弹劾。

说白了,你武将官职再大,跟文官不是一个体系的,皇帝用文官来压制你,你就不敢轻举妄动。

如果贾雨村不是自己人,王子腾敢轻易去收买贿赂他吗?一旦弹劾他一个勾结党羽的罪名,他别说升官了,脑袋可能都得搬家。

薛蟠这事对贾政倒无所谓,一则在古代两姨亲不比姑表亲,再一则此时贾政在工部当了个员外郎,在唐朝从六品,又有祖上荫庇,皇帝不会一心整治他。

所以正在升官关头的王子腾比薛蟠着急,呆霸王自己是不怕的。

书中写薛蟠:【人命官司一事,他竟视为儿戏,自为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

有人说王子腾调离京营,是明升实降,那不可能。

王子腾后来升任九省都检点,都检点是中国古代官职名,五代设置的禁军最高统帅官,到宋被废。

王子腾之前是京营节度使,唐朝并没有京营节度使,京营节度使就是都检点,后来王子腾升任的九省都检点,才是九省节度使,作者故意给颠倒了。

唐朝并不以省来划分行政区,但是以造成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举例,唐玄宗时期一共在九地设节度使,安禄山则在平卢、范阳、河东三地兼任节度使。

王子腾九省都检点,相当于把九地都占了。

禁军才有多少人,只当个禁军统领,外面没有外应,能搞宫变?就算成了,别人大兵来勤王,那些个禁军算什么。

封疆大吏才是心腹大患。

林黛玉和贾雨村一到京都,第二天林黛玉就看到王夫人等人收到王子腾的来信,想安排薛蟠逃到京都来。

就在薛蟠案悬而未决的当口,林如海举荐贾雨村的出现,对于王子腾来说可谓是一场及时雨。

下面说一下林家的出身: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馀。

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

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

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林如海是前科探花,现今的官职是兰台寺大夫。

历史上没有这个官名,但是唐朝有秘书省,唐高宗时曾改名为兰台,而秘书省最开始出现的时候,就叫秘书寺。

既然作者在书的第一章已经给出提示,此书无年代可考,所以借汉唐等年纪添缀,那么分析官职时,肯定以汉唐时期为主。

另外作者在作品中提到生于末世,据考证他应该是明末清初之人。所以汉唐没有时,也可以参考明清。

后面我会给大家进一步解释为什么用汉唐做主体的。

先说下秘书省是干什么的。

“唐朝的秘书省监掌经籍图书之事,领著作局;长官为秘书监,从三品,魏征就曾经做过秘书监。”

我们耳熟能详的贺知章、颜真卿、白居易都在这个部门任职过。

关于秘书省的来历:

“秦始皇焚书后,天下藏书几为一尽。再加上手抄方式和简帛载体的限制,对于普通人来说,图书是至为珍贵的物品。

西汉以来,朝廷曾多次下诏求书,藏于宫内秘府,等闲人难得一见,“秘书”一词即由此而来。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秘书省自然备受重视,享有较高的地位。”

书中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去妙玉处喝茶时,妙玉给薛宝钗用的茶杯上就刻着:

【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

这个秘府就是秘书省。

唐宋以后,印刷出版技术逐步成熟起来,图书数量越来越多,所以后来这个部门就撤销了。

唐朝的时候,秘书省就是掌国家图书典籍的部门,可以说是位高职闲。

其官职设置:

“据《唐六典》卷十载:“秘书省,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上;丞一人,从五品上。”

虽然唐朝秘书省最高长官是秘书监,从三品,没有大夫一职,但是唐朝有光禄大夫。

“唐朝金紫光禄大夫为正三品,唐朝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

按林如海兰台寺大夫来讲,应该相当于秘书监,从三品。

大家可能会以为林如海的官职虽然清贵,但是是个闲职,没有什么实权,其实不然。

古代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只有读书求仕之道才被认为是正途。经秦始皇焚书坑儒后,遗留下的儒家典籍,可以说是天下读书人之本,异常珍贵。

就如同诗中所说: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皇帝身边的重臣,几乎都是读书人,且读书人自视清高,看不起武夫,没有林如海的举荐贾雨村,王子腾的手没那么容易伸进文官团体里。

自从结识贾雨村以后,王子腾顺风顺水,一路高升,因为文官可以弹劾你,也可以举荐你,就好比林如海一封信,贾雨村就起复做了知府。

而且林如海祖上世袭列侯,列侯这个爵位自隋后就没有了,所以以唐汉年纪里的西汉为例。

“西汉时期,列侯为王以下的最高爵位,列侯为汉代异姓臣子的最高封爵。”

给大家举个例子卫青和关羽都被封为列侯:

汉武帝时卫青受封长平侯,后又经两次益封,

三国时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就是列侯中的最低等级。

列侯一爵,秦及汉初也是多以军功封授,上面的卫青、关羽就都是武将,所以书中说林家【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说明林家最早也是以军功封侯的。

书中说贾雨村【那日,偶又游至维扬地面,因闻得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

鹾政就是盐业,后面又说林如海今钦点为巡盐御史,到任才一个多月。

唐朝时期并没有巡盐御史,因为唐初沿用隋制,不收盐税。

安史之乱以后,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官府才垄断了食盐的买卖。这才开始出现了管理盐政的官员,叫做盐铁使。

“盐铁使是唐代中期以后特置,以管理食盐专卖为主,兼掌银铜铁锡的宋冶,多特派大臣充任或由淮南节度使兼任,常驻扬州。

诸道盐铁使常兼诸道转运使,通称盐铁转运使。唐代最著名的盐铁使为刘晏,盐铁之利在刘晏为盐铁使时,一度成为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盐铁使在当时是握有财权的重要官职。”

盐铁兼漕运,自唐始,深刻影响了之后的历朝历代,包括明清。

“唐代后期,盐铁使与度支使、户部使并称为三司??,后来合并为三司使一职,总领全国财政。”

这里林如海任的官职,特派大臣,常驻扬州,显然就是盐铁使。

通过以上的信息可知,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妥妥的文官,又是世袭列侯出身,在朝廷中有根基,并被钦点为盐铁史这种财政要职。

王子腾借助林如海的影响力,成功让贾雨村当上了应天府知府,帮他解决了薛蟠案。

很简单的道理,门子过去只是贾雨村隔壁葫芦庙的小沙弥,贾雨村见了他都想不起他是谁,案子拖了一年了,门子怎么不给过去的知府出这个主意去?

王子腾为了斩草除根,瞒天过海,还设计了薛蟠假死,其实是断尾求生,牺牲了薛蟠,来保证他的仕途畅通无阻。

门子:【小的在暗中调停,令他们报个暴病身亡,令族中及地方上共递一张保呈】

薛家跟护官符里的其他三家不一样,其他三家都房分两处:

贾家共二十房分,宁荣亲派八房在京都,金陵十二房。

史家共十八房,京都现住者十房,金陵现居八房。

王家共十二房,两房在京都,其余在金陵。

薛家共八房,都在金陵住。在京都薛家根本没本家。

从上面各家在京都的房数,也可以比较出四家的实力差距来。

由于证明薛蟠已死时,族中及地方上是共递了保呈的,所以薛蟠很难再回到金陵,只能把能带的带走,本来随着薛父的死没落的家境,更破落了。

书中介绍薛家时先说其有百万之富。

【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

紧接着又说薛蟠整日不务正业,【不过赖祖父之旧情分,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其余事体,自有伙计老家人等措办。】

至于到京都的目的,先说为了薛宝钗备选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

【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所谓“亲名达部”,就是远程报名的意思。在报名之后,会根据一定的条件进行筛选,只有入围的人才有机会参加选嫔妃、选伴读的面试,这是既定的流程。

所以入了围才有机会去参选,没有入围跑去京都准备什么?并且报名的条件是仕宦名家之女,薛家哪一点条件达到了?所以后来书中再也没提薛宝钗备选的事。

二则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

真是越说越惨,不过还在吹牛各省都有买卖承局呢,结果进了京都八年多,薛蟠才因为被家里的伙计一句话,出了第一趟门去做买卖:

伙计:【今年纸札香料短少,明年必是贵的。明年先打发大小儿上来当铺内照管,赶端阳前我顺路贩些纸札香扇来卖。除去关税花销,亦可以剩得几倍利息。”

薛蟠听了,心中忖度:“我如今挨了打,正难见人,想着要躲个一年半载,又没处去躲。天天装病,也不是事。况且我长了这么大,文又不文,武又不武,虽说做买卖,究竟戥子算盘从没拿过,地土风俗远近道路又不知道,不如也打点几个本钱,和张德辉逛一年来。赚钱也罢,不赚钱也罢,且躲躲羞去。】

薛姨妈和薛宝钗晚上商量好了,第二天才同意薛蟠外出。

薛蟠走后,薛姨妈把家里都收拾起来,并让香菱和宝钗去了大观园住。

【上京带来的家人不过四五房,并两三个老嬷嬷小丫头,今跟了薛蟠一去,外面只剩了一两个男子。

因此薛姨妈即日到书房,将一应陈设玩器并帘幔等物尽行搬了进来收贮,命那两个跟去的男子之妻一并也进来睡觉。】

薛蟠进京的原因一下子说了好几条:

【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帐,再计新支,----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

这么多年也没进过京都,出了事忽然就冒出这么多原因,究竟是哪一个?

还说自己是正要起身时,遇见拐子重卖英莲,把冯渊打死的。

【因此早已打点下行装细软,以及馈送亲友各色土物人情等类,正择日一定起身,不想偏遇见了拐子重卖英莲。

薛蟠见英莲生得不俗,立意买他,又遇冯家来夺人,因恃强喝令手下豪奴将冯渊打死。他便将家中事务一一的嘱托了族中人并几个老家人,他便带了母妹竟自起身长行去了。】

事实是,林黛玉和贾雨村到贾府第二天,就收到了王子腾的信,说薛蟠打死人,是王子腾叫他进京的。

【黛玉虽不知原委,探春等却都晓得是议论金陵城中所居的薛家姨母之子姨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如今母舅王子腾得了信息,故遣他家内的人来告诉这边,意欲唤取进京之意。】

两个多月后,贾雨村补了应天府的缺,到任时,薛蟠打死人命案已经过去一年多了。

所以薛家人从一开始就没真话,惯会给自己脸上贴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