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大唐]珠玑不可夺 > 第2章 孤女扶棺归长安

第2章 孤女扶棺归长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正月十五,毕菱一行人终于回到阔别多年的长安。

长安城曾在大乱时被叛军焚毁,周边的园林馆舍又被回鹘军洗劫,化作废墟。

经过近些年的修整重建,中心的坊市已重现盛唐之际的熙攘繁华。

加之今日又是上元节,更是人头攒动,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只是毕菱等人跋涉数月、疲乏倦怠,实在无心赏玩。

他们穿越了小半个长安城,越走越荒芜寂静,眼看夕阳西下,好不容易寻到了坐落在南城敦义坊的毕家,却是大门紧闭。

毕寿心下纳闷,明明早晨就提前差人进城报信,怎会无人迎接?

毕寿上前叩开了门,一个面生的小僮从门缝里挤出来,问道:“可是长房小娘子回来了?”

毕寿点头称是,让他将大门打开,小僮却引他们去了后门:“今日节庆,主母特意吩咐了,寿棺不可从正门进。”

毕家老家主过世得早,留下毕渊和毕泓兄弟二人共同侍奉母亲。

毕渊以庶族出身得宰相柳崇景青睐,一朝高中进士,被皇帝点为探花、入朝为官,在敦义坊置下家业,迎娶柳相幼女柳令娴。

他将家人都接来长安,后来母亲去世,弟弟毕泓也从未提出过分家一事——毕泓才能平庸,处处要仰仗在朝为官的兄长。

后来毕渊去洛阳做官,这座敦义坊的宅子就留给了二房。

可如今长房凋零,只余下一个孤女,家业全握在了二房毕泓夫妻的手中。

那小僮既然说是“主母吩咐”,便是毕泓的妻子张氏摆起了当家做主的派头,要给他们下马威瞧瞧。

从前在府中管事的毕寿何曾受过这种闲气,难免心中不平。

他回头瞥了一眼消瘦羸弱的小娘子——若是小郎君健在,何至于被二房将家业都占了去!

无奈他自己今后还要在二房手下讨生活,只得咽下这口气。

棺材被随意停放在马厩边,两只乌鸦振翅从茅草顶上飞离,呕哑喊叫了几声。

小僮引毕菱去正堂,毕寿跟在后头。

夜色降临,正堂内外悬挂摆放着各色花灯,毕泓一家穿着簇新的锦袍赏灯说笑,身后的仆婢捧着酒肉菜肴鱼贯而入。

身着粗麻斩衰的毕菱踏进这喜气洋洋的小院中,犹如一桶冰水浇在众人头上,顿时鸦雀无声。

说笑声被吞进肚子,无数双眼睛在她身上游移。

无论是身为弟弟、弟妇的毕泓,还是三个侄子,都该为毕渊服齐衰。

他们明知今日毕菱扶棺归家,却连样子都不愿装一装!

毕寿满怀气愤,拿眼去瞧前头的毕菱。

而毕菱被众人死死盯着,垂着眼皮面无表情——下马威已领教过了,这一招怕是投石问路,试探她的脾性和底线。

连一路上吆五喝六的毕寿都变成锯了嘴的葫芦,难道还指望她一个十四岁的孤女怒喝斥骂叔父一家?

毕菱啜泣几声,躬身下拜:“叔父,叔母!”

张氏得意地瞟了眼丈夫——她早说过,柳令娴那个软弱性子生出来的女儿,怎会不好拿捏?

她笑得慈祥殷切,迎上去扶起毕菱:“阿菱在外受苦了,叔母心里一直挂念着你!快让叔母瞧瞧!”

张氏引她到灯火明亮处,想打量她的模样,毕泓的三个儿子也都伸长了脖子。

要说他们这般有兴致,也是有缘由的——

毕菱的母亲柳令娴体格瘦弱、貌若无盐,即便出自堂堂河东柳氏,也迟迟未立婚约,年满二十仍是待字闺中。

而毕渊身高六尺,神采英拔,沈腰潘鬓,是世间难得一见的美男子。

都说女儿肖父,不知这毕菱究竟能有几分毕渊的风姿?

毕菱只觉亮光刺目,一双眼眯成细缝,神情瑟缩。

她先前跟随父亲在外栉风沐雨,皮肤与白皙细腻沾不上边,冻伤的痕迹倒还残存了些。

众人一见,心里凉了半截。

紧接着,毕菱死死抓住张氏的手,絮絮说着思念哀痛的话,语无伦次,涕泗横流,毫无仪态可言。

言及伤心处,还蹦出南腔北调的俚语来,听得人一怔一怔。

毕泓一家顿时都败了兴,敷衍劝慰两句,引着她进正堂用饭。

面前的小案上摆的尽是酒肉,旁人都已大快朵颐,毕菱却迟迟不敢动筷。

无人相劝,反倒都悄悄去瞥她,见她局促不安的模样皆在心底暗笑——果然是久在乡野间,上不得席面。

好在毕菱识相地以“身体困乏”为由匆匆退下宴席,才没有扰了二房一家节庆团聚的氛围。

张氏见她躬身缩手地离开,心中畅快不已。

原先婆母在世时,常拿长房新妇来数落她,整日叨叨着人家是高门贵女、文雅贤惠。

早知毕家能攀上宰相亲戚,就不该让老二早早娶了她这个粗野妇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