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父亲刘将军是我看着大的。他为人憨厚,可惜却是愚忠。宣阳王相比陛下虽处处优于陛下,但个性狠辣贪婪,乃为君大忌。若他为君,南秦必定又是一番腥风血雨。”
“可陛下软弱无能,根本不能胜任。”刘顺因早前刺激,喉间干涸,声音沙哑。他为名将之后,多少听过诸位父辈对陛下的评价,每一位都对他嗤之以鼻。
“但,有我在侧辅助,定会让他成一代明君。”贺怀慈说得轻描淡写,似是已将此事当作日常。
“你父亲与右相一向多有龃龉,你父亲出事,最为开心的不过右相。陛下性格弱亦权弱,右相虽是与我一派支持陛下,但也不惯陛下听我话,于是趁我外出监工将消息瞒下,并多处逼陛下旨抄你家门。”
他稍作叹息,低声道:“是我来迟了,只能将你如此救下。做宦官是委屈你了。”
“你的才能不比你父亲逊色,愿你能在陛下左右为他所用。”
国师的话,刘顺铭记在心。
他望了望堂上阴霾密布的明成帝,微微垂眸,掩去眼底复杂的神色,心中感慨:可国师,帝王之家不出无能之人,陛下并非是我们所认为的软弱无能。
他的心计比起宣阳王,远有过之无不及。
刘顺卑躬屈膝:“奴婢知错。”屏息凝神,不知跪了多久,就连明成帝甩过一重物砸在他身上,他也仍不敢抬头。
“旨已拟好,你随她去交给左监门卫吧。”明成帝冷冽的声音响起。
“喏。”刘顺将身侧滚落的圣旨小心翼翼地拿起,垂着头,退出乾清殿。
这时,在明成帝身后,一道黑影悄然浮现。黑影单膝跪地,恭敬道:“陛下,可需要暗卫跟着他?”
“不用。一次不忠,百次不容,他是将门之后,他懂的。”明成帝挥手闭目,“况且,魔族现身,你们还是专心护朕罢。”
轻飘飘的一句话,在冰冷的乾清殿中缓缓回荡。
一出殿外,刘顺余光瞧见瑶光一脸疑惑地看着他。他故作镇静,换上那副惯有的邻家笑脸,走向瑶光:“仙人,我们走吧。”
瑶光点头,并未多言,随他转身向夺锦院的方向走去。刚走了几步,她便发觉身后没有脚步声。她回眸望去,只见刘顺仍站在原地,直勾勾地看着自己。
“仙人可是要去夺锦院?”刘顺明知故问,不等她答,劝道:“十日后便是殿试,陆公子应当忙于准备,仙人怕是不要去打扰为好。”
瑶光听罢,觉得他说的言之有理。
“那我就不打扰为好。劳烦刘公公帮我向陆公子说一声。”
“仙人放心,奴婢一定将你的意思转达给陆公子。”刘顺颔首应下,带着她去往左监门卫处。
接连十日,瑶光忙于与左监门卫巡城搜查,每日奔波劳累,忙得焦头烂额。此后再见到陆堇平,已是殿试那日。
在南秦,官位世袭,寒门子弟若想入仕途,唯有科考一路。然而,这条道路荆棘遍布,万中无一,唯有刻苦勤读,方能金榜题名,鱼跃龙门。
科考分为三试:乡试、春试和殿试。
乡试在各州县举行,考中者为秀才,获春试资格,进京赴考。春试在上京,考中者登上金榜,是为及第,获殿试资格,可进宫赴考。最终一关殿试乃科举之重中之重,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者,钦定御批,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直入翰林院。
春试半月过后,金榜高悬皇城外,附有皇旨告示天下,宣榜上有名者入宫参加殿试。
今年殿试选址洛城殿,比乾清殿更为宽敞恢弘,三面设有台阶,台阶上案几,供监考官就坐在后,学子皆在堂下。
明成帝坐于高高在上的龙椅之上,一身龙绣黄袍。瑶光坐在明成帝右下方,镇定自若,丝毫不露怯意。坐在她右手边的是礼部尚书,殿试是由他主持。
礼部尚书双鬓已白,身躯佝偻,却依旧精神矍铄,中气十足。看着堂下诸位青年才俊,他已是兴奋不已,眼中满是欣慰和期待,故凑过瑶光身旁,压低声音分享:“今年春试及第者有二十余人,是历年最多,其中尤以汴州的陆公子最为出色。”说着,他捋了捋须,向堂下某处努了努嘴:“看,就是他,不仅学识过人,还仪表堂堂。”
瑶光顺着往下看,不一会儿便留意到了出群拔萃的陆堇平。他衣着统一群青儒装,墨发盘起,依旧一丝不苟,连同桌面也已整齐放好笔墨纸张,严阵以待。
香燃尽,礼部尚书站起身,清了清嗓子:“殿试,现在开始!”
殿试,分三题。
第一题为史论,由翰林学士承旨所出。
第二题为诗赋,由礼部尚书所出。
前两题皆为笔试,只要学识相当,答无所误便可过关。难就难在最后一试,由明成帝出题,为口试。学子必须各执己见,浑身解数,解答陛下所疑。
三炷香时间过,翰林学士承旨与礼部尚书已在侧殿阅卷完毕,同时刷下不及格者,已剩十人在堂。
历经长时间的考试,大部分人已显疲态,只有陆堇平仍端坐在桌前,身板挺正,波澜不惊,似是胸有成竹。
“最后一题,”刘顺尖声细气,尾音延长,顿了顿,朝明成帝俯腰:“陛下出题。”
众人屏息,正襟危坐。
瑶光侧耳,听明成帝缓缓道:“朕惟人君,受命于天,统千万黎民,应以百姓福祉为己任,使之安居乐业,无忧无虑。唯有如此,才不负先帝之托,不负黎民之望。
如今,虽无外战内乱,可田耕寥寥,食者众众;养蚕寥寥,衣者众众,百姓苦不堪言。
朕苦思冥想,却始终无法寻得良策,不知该如何使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试问学子,何为恶源?何以解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