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保案”后不久,亦凝在宫人们口中听闻到一名卫仓官,因为反复参与盗卖官仓里的粮食,被处以墨面、挑断脚筋、之刑,亦凝感慨不已:“此等凶顽之徒,依法何以管理?”
虽然朝中近来事务繁杂,但不久前洛渊国西南边境地区传来好消息茶古道今年在与西南的名族贸易时茶课从一千二百锭递增到二十八万九千多锭,是原额几至二百五十倍。
果然在原来“茶引”的基础上增设“茶由”,成效不言而喻。这“茶由”简单来说就是给销售茶叶的零售商人发的凭证,这样在征收零星茶税“茶引”和“茶由”的时候方便一些,为了防止重复使用和伪造。
慕容墨川就曾“议榷茶之法”。方便与西北少数民族易马,又与川陕定征课例,与此同时又派遣官员至西州,江州等茶叶产区定例,验数起课,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整套茶叶专卖制度,从而在洛渊国确立了贡茶是一种无偿征用或定额实物税。中央机构中“掌供玉食”的“宣徽院”下辖有“常湖等处茶园都提举司”,“掌常、湖二路茶园户二万三千有奇,采摘茶芽,以贡内府”。
至永宁十三年置司,其贡茶制逐步完善,辖“提领所”七处: 乌程、武康德清、兴州、安州、惠州、湖汉、兴州; 另有“建宁北苑武夷茶场提领所”,直隶宣徽院。从今扩大到江州广大地区,茶工由二千多人扩充十倍,洛渊国贡茶的规模是之前朝代所不能比拟的。
洛渊国建立之初,就试行了行贡茶之法。随着体系越来越完善,贡茶制度不断进行调整和变革,颇具特色。比如削弱贡焙制,把罗远部落炙烤煮饮团饼茶,改革为直接冲泡散条茶“一瀹而啜”法。
再如洛渊国贡茶基本上全部采自北苑的,而洛渊国的贡茶虽仍以建茶为多,但贡茶范围还是要后为满足朝廷的需求,进行了茶制改革后,各地贡献均为芽茶,腊茶和叶茶;洛渊国对贡茶的管理方式也由原先的直接控制为主转变为间接控制为主的方式。
按照这样计算的话,洛渊国一年的贡茶岁额 4022 斤,其中南直隶 500 斤,柳州522 斤,江州 450 斤,广州200 斤,而且在建州一地带茶马互市不太适合在尚不具备征税条件的西部游牧民族中实行,洛渊国地处中原地区且农田富足,这样一来和西部游牧民族之间进行“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
这样规模的茶马贸易大概在宏德五年开始的,考虑到居住于罗远部落与南北两朝贸易活动,且鉴于洛渊国的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以朝廷是以茶叶贸易作为与境外少数民族的工具,并形成了极为严密的茶叶生产与贸易体制。
洛渊国建国伊始,国家即刻设立了茶政之役,正式管理以茶易马的互市活动,在陕西、四川等边境地区设置的茶马司,主要管辖西南、西北地区的茶马贸易,同时职掌地方茶政。第二种机构是茶仓。这是明代茶法的重大变化之一,标志着纳粮中茶贸易开中制的确立。
洛渊国还制定了完善的茶法,其中有关茶叶生产与贸易的引由制度及具体管理方法,并采取综合的户役编佥、清审制度和茶课制度、茶马比价制度也让洛渊国在与西南少数名族茶贸易中的处于垄断地位。
原先由洛渊官府严密控制的交易制度,到永宁年间中后期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一定的改革,就西番上纳的马匹多为瘦小羸弱的“下马”,传统的茶马贸易渠道开始不全都由洛渊廷设定的“差发马”的茶马贸易,民间茶马贸易也有发展,且能解决一定的就业问题,减少游民流离失所,对此朝廷也是赞同的。
就今天朝堂中获得的消息而言,罗远部落的二特勒(翻译过来就是王子)都咄失毕想觐见,说是有要事详谈,眼下时间段眼见也是要深秋,这罗远部落因为与洛渊国接壤,所以洛渊国自然要盯好他们行动,慕容墨川也是想看看朝中大臣的意思。
亦凝看向窗外,窗外似血的红枫摇曳,伴着雕栏画栋的门框,她伸出掌心,一抹浅浅的微凉划过掌心,荡漾了一地的闲愁,一丝幽柔的愁绪感悄然袭来,她浅浅地望了一眼飞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