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周大人站了出来:“陛下,老臣以为五皇子和孟大人所言,不无道理。如今朝堂之上,确实需要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新式科举或许能为国家选拔出一批优秀的人才,增强国家的实力。”
皇帝闻言,心中暗自一惊,没想到一向守旧的周大人竟然也支持科举改革。
紧接着,吴大人也出列说道:“陛下,老臣也赞同改革科举。如今财政事务日益繁杂,急需精通财政的人才。新式科举中的财政审计科目,或许能为朝廷选拔出这方面的人才,解决财政上的诸多问题。”
皇帝的脸色愈发阴沉,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倚重的两位大臣,竟然都倒向了改革派。
朝堂上的其他大臣们见状,也纷纷开始表态。
支持改革的大臣们言辞恳切,力陈科举改革的重要性;而守旧派的大臣们,虽然心中不满,但在周大人和吴大人的转变下,也不敢过于强硬地反对。
一时间,朝堂上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皇帝沉思良久,最终说道:“此事事关重大,容朕再考虑考虑。退朝!”
说罢,便起身离开朝堂。
孟令琛望着皇帝离去的背影,心中暗自思忖:“皇帝虽未同意,但也没有明确反对,这便是我们的机会。接下来,要继续加大力度,让皇帝不得不做出让步。”
退朝后,孟令琛、秦易珩和秦云乔在偏殿密会。
秦易珩满脸焦急地说道:“孟大人,父皇还是没有同意科举改革,这可如何是好?”
孟令琛神色平静,微微一笑:“殿下莫急。陛下虽未同意,但今日朝堂上的局势,已经对我们十分有利。周大人和吴大人的转变,让守旧派的势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接下来,我们要趁热打铁,发动民间舆论,让天下士子都支持科举改革。同时,我们也要密切关注皇帝的动向,寻找机会,再次向他施压。”
秦云乔微微点头,眼中满是敬佩:“孟大人所言极是。如今我们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科举改革必定能成功。”
于是,孟令琛等人开始行动起来。
他们发动朝中支持改革的大臣,在民间四处宣传科举改革的意义和好处。
一时间,天下士子纷纷响应,联名上书朝廷,请求皇帝同意科举改革。
街头巷尾,人们都在议论着科举改革之事,支持改革的声音如潮水般涌来。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皇帝的态度终于出现了松动。
他再次召见孟令琛,御书房内,气氛依旧压抑。
皇帝坐在书桌后,目光冷冷地看着孟令琛:“孟爱卿,如今民间对科举改革呼声颇高,你有何看法?”
孟令琛心中一紧,但脸上却神色平静,立刻跪地,恭敬道:“陛下,如今天下士子渴望科举改革,这是民心所向。科举改革不仅能为国家选拔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也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臣恳请陛下同意科举改革。”
皇帝看着孟令琛,沉默良久,道:“科举改革之事,朕可以考虑。但你要保证,改革后的科举制度,能真正选拔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且不能动摇朝廷的根基。”
孟令琛心中暗自欣喜,知道皇帝已经妥协。
他重重地磕了一个头,道:“陛下放心,臣必定会全力以赴,确保科举改革顺利进行,为国家选拔出栋梁之材。”
从御书房出来后,孟令琛立刻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秦易珩和秦云乔。
两人听后,都欣喜不已。
秦易珩激动地说道:“孟大人,多亏了你,科举改革终于有了希望。”
孟令琛微微一笑,道:“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如今科举改革虽已得到陛下的首肯,但后续的实施过程中,必定还会遇到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要精心筹备,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在孟令琛的主持下,科举改革方案开始紧锣密鼓地制定起来。
为了确保改革的公平公正,孟令琛亲自挑选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官员,组成了科举改革筹备小组。
他们日夜操劳,对科举考试的科目设置、考试内容、录取标准等进行了反复的商讨和论证。
与此同时,孟令琛还在朝中积极拉拢更多的大臣,扩大改革派的势力。
他深知,要想彻底架空皇帝,掌控朝政大权,仅靠科举改革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各个方面逐步削弱皇帝的权力。
在一次朝会上,孟令琛向皇帝提出了一项新的提议:设立“议政司”。
孟令琛恭敬地说道:“陛下,如今国家事务日益繁杂,仅靠陛下一人和几位大臣商议决策,难免会有疏漏。臣建议设立‘议政司’,由朝中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大臣组成,专门负责讨论国家大事,为陛下提供决策建议。如此一来,既能减轻陛下的负担,又能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皇帝听后,心中暗自警惕。他知道,孟令琛此举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分散他的权力。
但此时,朝堂上支持孟令琛提议的大臣众多,他若是公然反对,恐怕会引起众怒。
沉思良久后,皇帝说道:“孟爱卿的提议,虽有几分道理,但此事关乎重大,容朕再考虑考虑。”
孟令琛心中明白,皇帝这是在拖延时间,他微微一笑,道:“陛下圣明,此事确实需要慎重考虑。臣期待陛下的英明决策。”
退朝后,孟令琛与秦易珩等人商议对策。秦易珩忧心忡忡地说道:“孟大人,陛下恐怕不会轻易同意设立‘议政司’,我们该如何是好?”
孟令琛神色沉稳,眼中闪过一丝坚定:“陛下的心思,我们早已料到。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在朝中宣传设立‘议政司’的好处,争取更多大臣的支持。同时,我们也要给皇帝施加压力,让他知道,设立‘议政司’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于是,孟令琛等人开始在朝中四处活动,向大臣们阐述设立“议政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他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大臣认识到设立“议政司”的好处,纷纷表示支持。
而民间的舆论,也开始倾向于设立“议政司”,百姓们希望朝廷能有一个更加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
在强大的压力下,皇帝终于不得不做出让步。
他同意了设立“议政司”,但提出了一个条件:“议政司”的成员必须由他亲自任命。
孟令琛心中暗自冷笑,他知道皇帝这是在试图掌控“议政司”。
但他并不担心,因为他早已料到皇帝会有这一手。
孟令琛微微一笑,道:“陛下圣明,由陛下亲自任命‘议政司’成员,自然是再好不过。只是臣建议,在任命之前,可先由朝中大臣举荐,然后陛下再从中挑选。如此一来,既能确保‘议政司’成员的德才兼备,又能体现陛下的英明决策。”
皇帝听后,心中暗自思忖,觉得孟令琛的提议也有几分道理。
最终,他同意了孟令琛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