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香烟袅袅,另一边飞飞凭着印象在香炉中耕耘。不知不觉,打了十几个不同的形状和字样,甚至迷上了这种感觉,那些烦心的事暂时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再不能干扰到她。正如这「安」字香篆一般,仿佛有一种特别的魔力,让飞飞「安住当下」。
第二天上午,五点左右,家里的猫咪把林子夏蹭醒了。看看窗外,天刚亮,太阳将出未出,天空呈绛紫色,瑰丽无比。过了十分钟,太阳就从对面的楼顶上跳出来,瞬间阳光洒满半间卧室。今日立秋,都说「立秋一日,水冷三分」,但是脸上的汗水提醒她,长夏未消,暑气依旧。
季节更迭,我们好像只能通过某些“标签”来感受,而无法通过自己的感官来体会。立秋,不是秋天来了,立秋只是告诉我们驶往秋天的列车已经开动了,下一站是处暑,再下一站是白露。我们离秋天还有两站地,秋天在路上,我们在奔向秋天的路上。
天气依然很热,但如果稍稍留意,就会发现,空气中的湿度变小了,同样是热,但热的层次不一样。夏天的热,多湿气,风吹来也是热的;但是立秋前后,明显感觉,热归热,但是更干爽了,风吹来也不热了,甚至还有些凉意。早晚的风让人格外舒爽。这些细微的变化都是变化,等到量变积累到质变的时候,秋天就真的来了。
任何的变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发生质的飞跃。但这些细微的变化如果不留心体会,几乎很难觉察。如果是正向的变化,或许神经大条一些也不碍事,但如果是负向的变化,如不及时防微杜渐,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不敏感、越来越神经大条?当人将自己当作“机器”一般高效、完美地运转时,人就不再敏锐了。人的专注力在外物上,一天里连轴转着,不得一刻闲,哪怕有点空隙,也要拿着手机一个视频接着一个视频地刷,就是不能让自己有一刻“闲”。这种“闲”“无所事事”让人慌、让人无聊、让人不知所措、让人觉得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但“工具人”不知道,只有“闲暇”“闲适”的时候,我们的心才会归位,知觉才会苏醒,而这是“人”与“工具人”、“机器人”之间最本质的区别。“人”有心、“人”有神;而“工具人”、“机器人”只有形,没有“心”,更不可能有“神”。只有当“形神兼备”的时候,一个人才是“活”的,“有形无神”不过是行尸走肉。哪怕在物质世界获得再多的物质,也不过是行尸走肉,没有“心”、没有“神”,是为“不活”。
林子夏顺势起床,准备给猫咪和自己做饭。打开冰箱,才想起来好几天没去买菜了。于是喝了杯温开水之后出门买菜去。附近有个菜市场,林子夏这半年每周都会去两次,所以跟卖菜的摊贩也逐渐熟络起来。或者说是人家会做生意,去两次就能记住,那下次肯定就去他们家买咯。卖鸡胸肉的老板娘见林子夏过来,笑着说:“好久没来啦。还是四块吗?”
林子夏点头说:“对,四块鸡胸肉。我们家猫最近吃得慢。”
买完鸡胸肉,又去了卖鸡蛋的那边,要了一斤土鸡蛋。这个卖鸡蛋的女人比较安静,也不会刻意招呼,不过她们家的鸡蛋很香,所以林子夏固定在她这买鸡蛋。
接着又买了一条鲫鱼、一串葡萄和一袋菱角。回家后给自己和猫做了早餐。
九点刚过,林子夏打开手机的应用,再一次点开公积金办理页面,里面还有一笔小钱,等着解冻。这已经是最近两个月第无数次地查看。总算等来好消息了,公积金余额解冻。意味着账户上的钱足够林子夏用到过年。搞笑的是林子夏工作这么多年竟然没有存款,只能说她把钱全花了。没钱确实挺难受,只能靠家里接济度日。
这时,远方的朋友小纠纠没来由地发来一条信息:
「如果给你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你想回到哪一年?」
林子夏第一反应是回到刚毕业,重新选一个挣钱的行业,想赚钱,有钱就不用工作了,还能把朋友聚在一起玩,转而又想,怎么才能赚到钱呢?打工是不可能的,一辈子都不可能。如果有一门手艺也行,想到这里,笑着摇摇头,回复:
「回到2015年,好好学一门手艺。」
小纠纠回复:
「你这志向就清新脱俗了啊哈哈哈」
林子夏回复:
「挣大钱是命,还是懒懒的,就想懒懒的,搞搞艺术噗哈哈」
想想能走到今天已经很不容易了。就算重新来过,可能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这是由人格决定的……每一个人的人格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关键时刻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有的人天生不折腾,有的人不撞南墙不回头,而林子夏属于撞了南墙还不回头,非要把南墙撞破了不可的那类人。所以,不管回到什么时候,结果都差不多。这半年她没有按自己的个性活,而是在寻找一条安逸的捷径,然而这世上没有捷径,甚至有可能顾此失彼,得不偿失。对于面试的事,林子夏忽然就释怀了,以后的日子必须要靠自己,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不再轻易交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