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又说了一句:“琴,道也,非艺也。寓道于器,怡情养性而已。”
这一番话,让飞飞想起《清静经》,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庄主见她欲言又止,话锋一转,说道:“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为师之道。同时,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这也是为师之道。你也思考一下,为徒之道是什么?”
接下来,庄主一句一句地将《秋风辞》剩下的三分之二曲子口传心授给飞飞,果然,用了不到一炷香的时间,飞飞就已经可以顺利弹完了。这对她来说,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飞飞这段时间一直在观察,发现庄主与二爷都属于一天到晚都很精神的那种,没有一丝疲劳或稍微神志懈怠的时候。经过这段时间的往来,也发现这段时间庄主是有意磨她的心性,因此,反而更加能够沉下心来,让自己呈现最本真的状态。对她来说,如果学琴是短时间内可以速成的,那反倒无法让她产生兴趣。这个时代太讲求效率,一旦追求效率,那么过程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这又是与学琴的理念背道而驰。老一辈的琴家有的一辈子只弹一首曲子。这一首曲子能弹好就足够了。弹琴,最难的是在细微处,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随着手上的功夫越来越扎实,越能精细化地处理好每一个音。强弱实虚,甚至在没有音的地方,那才是诗意的地方,即弦外之音。传统音乐与传统书法、绘画一样,讲究意境,音有尽而意不绝。往往谱子上没有标注的地方,才是意境升起的地方,像绘画中的留白,只有在老师的口传心授之下才能得到精微的指点,而这也是为什么要拜师的重要之处。没有拜师,没有人会把最精华的部分传授给你。没有拜师,也意味着名不正言不顺。当然,就算拜了师,也未必能学到师父的精髓。因为师父总是天南海北地敞开了说,徒弟能不能听懂那就是徒弟的事了。不知道哪天哪句话就击中,从此就通了。所以,拜师也只是第一步。
听庄主说,他的老师是一个非常犟的老头,因为家里的关系,十一二岁就拜了师,但老头太犟了,在教琴这件事上必须听他的。自己又实在喜欢,只能硬着头皮跟他学。一开始只让站旁边看,不让上手摸琴。只让站旁边看别的师兄师姐学,干看了两个月,才开始从最基本的指法开始。对新徒弟,一概如此,没有例外。起初指定四首曲子,老头弹一句,庄主跟一句,必须弹得一模一样了才能学新的。不过关,就不教。庄主说自己小时候常在心里不爽,暗骂:这老头儿真讨厌!长大后才明白,老先生的良苦用心,宁愿不教,也不能把手弹坏了。给人留一双好手。这些年一直不收徒,也是一直秉持着老先生的原则。尤其人老了,俗气就少了,反倒更清楚自己最该坚持什么。遇上飞飞实在是奇妙的缘分,让他下决心收徒。然而,收徒只是第一步,未来的路还需要师徒二人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