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夏此行,只是见见朋友,看看展。甚至要避着很多人,不让他们知道。因为真正想见的人不多。大部分时候,她独自一人去看展。
风大,吹得一丝云也无,只是蓝蓝的天,看上去很高。金黄的银杏叶被大风吹得满地。
林子夏在拥挤的展厅里随人流挪动,不远处有人激情地讲解着一件又一件的文物。然而,对于林子夏而言,她只是想看看这些年代久远的物件,去体会那个年代的气息。而对于那些激情澎湃的“知识点”却并无多大兴趣。看展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诉求,但大多数人会带着“目标”去,总得带点“知识“走。林子夏并不在意那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或许对了解文物有用,但会妨碍她的直觉感受。于是,如果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只能二选一的话,林子夏宁愿舍掉“知识”的部分,而以自己的“感受”优先。
碰到喜欢的物件,她会停留很久。比如,有一尊唐代的阿难立像,一手轻轻提着衣摆,其质地是石头。林子夏围着这尊立像左三圈右三圈地转了好几圈,最后干脆就坐在立像前,仰头静静地观赏,看那立像衣褶,好像一阵风刚吹过,轻盈柔软地像水波流动。
在一处拐角,摆放着各种唐代乐器,却无人问津,与人头攒动的主展厅相比,实在冷清。对于林子夏而言,却是天大的好事。因为,她在这个角落看到了心心念念的唐代著名雷公琴——九霄环佩。记得之前有一个专门的古琴特展,作为镇馆之宝的九霄环佩可是让多少人挤破了头,如今,林子夏却在这冷清的角落与它不期而遇。此时的镇馆之宝只是不起眼地平放在拐角的展位上。林子夏的心一下子被震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对于一个爱琴的人,如果有机会抚一曲,那将是无比的快乐。但,此刻的林子夏也是无比快乐的,她静静地隔着玻璃依旧能感受到心与琴相应。
古代文人爱琴,总能在诗句中找到痕迹。无论是像王维“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或是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又或是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山。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有琴相伴,好像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不仅独自一人面对清风明月的时候,可以弹琴,三两好友心之所至,依然可以弹琴。只要有琴,便有了知音。嵇康更是夸张,直接写了篇《琴赋》表达对琴的喜爱,其中“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八个字大概是对于爱琴之人最大的愉悦。人,最难的是与自己相处,而当有琴在畔,一个人的独处时光瞬间变得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