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性不同,节奏也不一样。对于林子夏来说,琴只是“道器”,因为要上课,就有了每周的赴约,而每周上课带来的却不仅仅只有“技艺”的学习,是知与行的配合,更多的是“心”的流动。这种长期稳定的专注力和觉察力的“训练”,就像打井一样,只要方法正确,每一下“功夫”都不会白费,一通百通。《中庸》有言: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国古代文人的修身养性之“技/艺”上的“知”,不管是琴棋书画剑花酒茶,还是易经八卦五行武术,在底层上都是一脉相承。因此,根据自己喜好任选其一,然后像打井一样,下“功夫”“力行”,一旦打到了“井水”,就足以养性,就足以“由艺入道”,就像《庖丁解牛》里的庖丁说的:“臣之所好,道者,近乎技矣。”
当然,也总免不了面对某些“狂热者”的灵魂拷问:“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传播出去?!”
如果换做以前,林子夏或许还会“动摇”,甚至理所当然地认为好东西就应该传播出去。不过,现在她反而只会淡然一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家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好东西”就要“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真是如此吗?“我”认为的“好”,在别人那里就也是“好”吗?“我”不遗余力地“传播”,别人就会不假思索地“接受”吗?事实证明,这不过是自以为是的单方面想当然而已!
经过多年的摸索、反复验证与取舍之后,林子夏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非其人勿授!因为人只能被筛选,不能被教育。《易经》六十四卦里有一个“蒙”卦给了林子夏很大的启发,卦辞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噬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蒙卦的这句卦辞虽然看似不起眼,实则是在看透人性之后给出的“解决方案”。
首先,“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直接了当地指出“教”的人与“学”的人各自应有的“态度”。不是老师求学生来学,而是学生主动来找老师求学。学习是需要本人的主动性!生活中,一个不想“学”的人,别人再怎么“喂”也没用,这种人往往是“喂到嘴边”也不愿意张嘴的。因此,对于教的一方而言,要有”眼力”,选“主动求学”的人教,不要跟“不想学”的人白费口舌。再延展到日常中,人总是不可避免地“好为人师”,避免成为“好为人师”的人,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当别人来问你,虚心请教的时候,你才说;不来问,就不要‘好为人师’。而对于‘学’的一方而言,永远不要等着别人‘喂’,要主动学,这就是常说的‘学习力’,有学习力的人遇到任何问题都会找到解决的办法。”
其次,“初噬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这句就更有意思了!在主动请教的基础之上,真诚相告,但如果一个人在同一个问题上反复地“问”,这时候也不用再多说。这种情况一般不是“悟性”有问题就是“态度”有问题,总之,多说无益,不如不说!
教与学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教的一方用心教,学的一方用心学,双方经过一定周期的稳定互动,才会彼此都有收获,否则就是在彼此消耗。自从林子夏明白了“蒙”卦的告诫之后,再也不内耗了,人不对不教,态度不好不教!
当然,结果也在意料之中——门可罗雀。一部分人过不了第一关,因为“不合适”;还有一部分人则在第二关被淘汰,因为“不用心”。最终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两三个确实让她“满意”,因为彼此“用心”!对林子夏而言,如果有“合适”人愿意“用心”学,她很乐意教,如果没有也就不用教了,落得清静。
说来也巧,每当林子夏以为自己不用教了的时候,就会有人找上门。非周末的下午,阿水姑娘来到琴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