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放学后,教室里其他同学陆续离开,文钦和林恩仰却依然坐在座位上。他们把书本、练习册铺满了桌面,开启了紧张的复习之旅。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们就互相讨论,常常为了一个数学公式的理解、一个语文词语的用法争论得面红耳赤。
“这个词语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我在字典里查过了。”林恩仰拿着字典,指着上面的解释,认真地对文钦说。
文钦挠了挠头,思考片刻后说:“可是我觉得结合上下文,它在这里的意思好像不太一样,我们再看看呢?”
于是,他们又重新翻开课本,逐字逐句地分析,直到找到最准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林恩仰的思维敏捷,总能迅速抓住问题的关键,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给文钦带来新的启发;文钦则很有耐心,当林恩仰对某个知识点理解困难时,他会一遍又一遍地为她讲解,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她掌握难题。
有一次,林恩仰被一道复杂的应用题难住了,她皱着眉头,在草稿纸上写了又擦,擦了又写,急得眼眶都有些红了。文钦看到后,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道:“别着急,我们一起慢慢看。你看,这道题可以先从这个条件入手……”他一边说着,一边在纸上画图分析,耐心地引导林恩仰思考。在文钦的帮助下,林恩仰终于理清了思路,顺利解出了题目。她抬起头,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文钦,谢谢你,要是没有你,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文钦笑着说:“我们是好朋友嘛,互相帮助是应该的,而且你也帮了我很多呀。”
在紧张的复习中,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期末考试的日子。考试那天,文钦和林恩仰互相鼓励,然后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考场。他们认真答题,仔细检查,将这段时间的努力都化作笔下的答案。
考试结束后,学校迎来了短暂的假期。虽然不用每天早起上学,也不用面对繁重的课业,但文钦和林恩仰却有些不习惯,因为他们不能像在学校里那样每天见面了。不过,现代科技让他们的联系变得方便起来,他们会通过电话和短信保持联系。
每天,文钦都会早早地守在电话旁,期待着林恩仰的来电。一旦电话铃声响起,他会迅速拿起听筒,兴奋地说:“喂,是你吗?林恩仰。”
“是我呀,文钦。我今天看了一本好书,叫《夏洛的网》,里面的故事可感人了……”林恩仰在电话那头,迫不及待地分享着自己的生活。
文钦认真地听着,不时插上几句自己的看法:“听起来真不错,等开学我也要去看看。我今天帮妈妈做了家务,她还夸我长大了呢。”
他们会分享自己在家里的生活,比如看了一本好书,或者做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每一次收到对方的消息,他们都会感到无比开心,仿佛对方就在自己身边。那些文字和声音,跨越了距离的阻隔,传递着彼此的关心和思念。
假期结束后,新学期开始了。文钦和林恩仰再次回到了熟悉的校园。他们在校园门口相遇,互相打量着对方,都发现对方似乎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了。林恩仰的头发变长了,扎成了一个高高的马尾,走路时更加轻盈自信;文钦的个子长高了一些,眼神中也多了几分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