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师,调查组要检查您的办公桌。”王强幸灾乐祸的声音在门口响起。
若素转身,平静地迎向走进来的调查人员:“请随意查看。”
调查员翻阅着她的教案和社团记录,忽然注意到了她腕间的红绳:“这是什么?”
“苏州老艺人的手艺,据说能趋吉避凶。”若素语气轻松,“我们上次组织学生参观苏州丝绸博物馆时购买的。”
她不动声色地伸手,将办公桌上的茶杯微微挪动,杯底的水渍在纸上晕开,恰好遮住了一个可能引起怀疑的笔记。
调查结果公布前的最后一天,若素带领学生们在实验室里复原宋代的“相风铜鸟”——一种古代风向测量器。
“这个设计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若素向学生们解释道,“铜鸟会随风向转动,尾羽的指向可以预测天气变化。”
就在这时,邮递员送来一个包裹:“林老师,您的快递。”
若素接过包裹,发现是从沈阳寄来的气象资料。她小心地拆开,里面是一套古代风向仪的设计图,精密而美丽,正是他们正在复原的铜鸟图纸。
王强不知何时已站在门口,眼中闪烁着怀疑的光芒。他的手中握着一封举报信,却在看到那些设计图后,脸色变得异常难看。
若素注意到了举报信上的邮票,那是一枚普通的风景邮票,但背面却被她事先用茶渍晕染出了“诬告”二字——这是她和安之约定的防卫措施,一旦王强寄出这封信,收件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个警示。
傍晚的社团活动时间,安之站在气象教室里,向同学们讲解古法风向仪的原理。
“铜鸟尾羽的转动与气流方向有关,”安之调整着模型,“当南风吹来时,铜鸟会转向北方,预示着晴朗天气的到来。”
她轻轻转动铜鸟的尾羽,模型恰好指向教室墙上地图的黄山标记。
“这个铜鸟太精致了!”林晓晓赞叹道,悄悄用手机拍下了这一幕,发给了若素。
杭州的夜色渐浓,若素收到了林晓晓发来的直播截图。她将安之设计的图纸小心地夹进《诗经》,在“风雨如晦”一句旁边轻轻画上一只展翅的铜鸟,鸟喙指向藏有联络密码的页码。
夜深人静,若素坐在台灯下,用七色线绣着一个精致的香囊。线脚如星轨交错,每一针都蕴含着无言的思念。在收针处,她巧妙地藏入了她与安之初遇的时辰,仿佛这样就能穿越千里,与远方的爱人心灵相通。
窗外月光如水,若素仿佛能听见安之在沈阳夜色里也在绣着黎明。她轻轻抚摸着那条红绳,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铜鸟向晴,”她低声念道,“风雨终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