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素伸手轻抚星象仪的表面,忽然注意到底座上刻着一朵精致的并蒂莲,花纹与安之戒指内圈的图案一模一样。她的心猛然一颤,一滴泪珠不受控制地滑落,恰好落在那朵并蒂莲上。
“怎么了?”赵阿姨关切地问。
若素摇摇头,擦去泪水:“没什么,只是想起了父亲。”
沈阳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室里,林晓晓兴奋地拍了拍安之的肩膀:“快看我发现了什么!”
安之抬头,看见林晓晓手中的《本草纲目》翻开在忍冬一页。在插图的边缘,有人用金粉细细描绘了一朵并蒂莲。
“这是…”安之接过书本,手指轻轻抚过那金色的花纹。
“我查过了,这本书是从杭州图书馆借调来的,”林晓晓压低声音,“书页角落有杭州图书馆的印章,而且这金粉画看起来很新。”
安之的心跳加速,她知道这是若素的手笔。去年冬天,若素曾教她用金粉绘制古籍插图,那时若素说:“金粉在阳光下会反射出特殊的光芒,古人用它来标记重要的信息。”
夜幕降临,若素站在阳台上晾晒刚刚绣好的风铃绢。月光如水,洒在她纤细的手指上。
“林老师,快来看流星!”赵阿姨的声音从隔壁阳台传来。
若素抬头,正好看见一颗流星划过夜空,留下一道银色的轨迹。她想起多年前,与安之的母亲在黄山观测站共同观看流星雨的情景。那时,她们并肩而立,许下共同的心愿——希望各自的孩子能够幸福。
同一时刻,沈阳的天台上,安之正在调整一台小型星象仪。林晓晓站在一旁,好奇地看着她熟练的动作。
“这是我从图书馆借来的,”安之解释道,“我想验证一个天文现象。”
突然,沈阳的夜空中飘起了细雨,奇怪的是,星星依然清晰可见,月光透过雨滴,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太阳雨!”林晓晓惊叹道,“快许个愿吧,据说太阳雨时许的愿最灵验。”
安之闭上眼睛,就在这时,一阵风吹过,挂在天台栏杆上的风铃发出清脆的声响。那旋律恰好是若素教给她的黄山民谣调子——“云开见月明,人散心不散”。
杭州的夜空下,同样飘起了太阳雨。若素站在阳台上,手中捧着赵阿姨送来的忍冬茶,茶香在雨夜中格外清晰。
她想起昨晚补缀旧旗袍时,从衣襟暗袋里掉出的那枚银杏叶。叶面上,安之用针灸笔写下的盲文清晰可辨:“并蒂莲开日,共读《采薇》时。”
若素将茶杯举到唇边,轻轻吹散茶面上的热气。在水汽氤氲中,她仿佛看见了安之的笑脸,那么清晰,那么温暖。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安之的书桌上。她小心翼翼地翻开修复好的《诗经》,在《郑风·风雨》篇的页面间,发现了一朵晒干的并蒂莲。花瓣旁边,若素用她那标志性的小楷批注道:“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安之的指尖轻轻抚过那行字迹,仿佛能感受到若素写下这句话时的心情。她将书本合上,贴在胸前,闭上眼睛,任由晨光洒满全身。
在这一刻,尽管相隔千里,两颗心却在并蒂莲的见证下,跨越时空的阻隔,紧紧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