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星抱着布跟着侯大娘一起回家去做衣服。
这时候,越云川已经在岳麓书院成功办理了入学。
入学后,越云川领到一块刻着岳麓书院及山水图案的木牌,上面刻着他的名字以及一个小小的‘游’字。
这块木牌就代表了越云川的身份,可以凭借这块木牌在岳麓书院内听课,去藏书阁看书,也可以凭借这个身份,结交同窗。
越云川不了解岳麓书院内的授课情况,于是给门口接待的夫子塞了点东西,询问着书院内的具体情况。
岳麓书院内有每日固定课程,也有一些不固定的课程。
固定课程就是院内学子们正常上的课,而不固定的课程就是偶尔学院会请名师大儒来上几节课。
越云川也拿到了课表。
夫子好心指点他,“今日的课都上到一半了,你就算去了也听不到什么东西了,不如去藏书阁看看.......”
越云川谢过夫子,拿着木牌先去了藏书阁。
岳麓书院不愧是江南最大的书院之一,其中藏书阁非常的大,上下共有三层楼,三层每一层都是藏书。
光是四书五经都有十多种版本,其余的更不必说。
在古代,这种规模几乎可以算上是藏书阁之最也。
越云川想想他原来县学的那个小小的藏书室,不由得震惊了一小会儿。
越云川在现代看过更大的图书馆,但是古代这种规模的还真是只有这一个。
正巧一人从藏书阁拿了本书出来,他看见越云川的样子失笑,然后主动上前搭话,“兄台可是刚刚进书院读书?”
越云川回过神,点点头,“是啊,刚刚来,让兄台见笑了。”
这人不在意的摆摆手,“知府大人励志让天下寒门之士都能有书读,这藏书阁就是为此而建的,寒门学子未能看到这些书,难道是学子的过错吗?”
这人言语间虽有骄傲之感,但并无轻慢之意,甚至十分热情的要给越云川介绍藏书阁内的书籍构成。
这种人若是遇到那种自尊心特别强的,不想被别人看不起的寒门学子,恐怕会撞到钉子上,但他遇到的是越云川。
越云川丝毫不在意他话语之中的那一丝骄傲,反而感谢他的热情引导,他对着这位热心的同窗揖了一礼,“那就要麻烦这位兄台了,不知这位兄台如何称呼?”
谢永言说道,“我姓谢,字永言。”
越云川道,“原来是谢兄.......”
越云川和谢永言互相通了姓名,越云川由谢永言带着认识藏书阁。
藏书阁三层楼,由底下往上,一层比一层小一圈。
第一层最大,摆放的都是各种版本的经史子集,若是只专心科考的人只需要在这一层就能满足科考过程中所有的要求。
第二层摆放的都是各类游记,技艺等杂书,有古代版的天工开物,甚至还有珍惜的医术典籍。
第三层摆放的则是各类孤本,平日里第三层是不允许学子随便进去的,但是书院的前几名学子都能进去,或者能用学分兑换进去的机会,或者愿意无偿抄写孤本的也能看书。
谢永言介绍一番,脸上带着一种特别的骄傲神色,感慨着说,“我们知府大人乃天下读书人的知音啊!”
越云川感同身受的点头。
知府大人此举确实算是天下读书人的知音,在现代,图书馆自然是很平常的事情,可是他在古代走了这么久,确实就在江南看到这么一座书院。
如果书院能够不考试就接纳天下学子就好了。
但是想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哪怕是有这样的情况的岳麓书院,秀才的功名也是入场券。
除了本地一开始收进来培养的学子,外地的学子必须要有秀才功名才能进来读书。
这种念头在越云川的脑海里一滑而过,社会背景如此,他一个小小的秀才又能改变什么呢?至少要成为一地知府,才能建设一处类似于岳麓书院的藏书阁。
越云川很快将注意力都放在了现场的书籍上,他正好在学业上有很多疑惑,也不知道是否能够从这里得到解答。
越云川看向身边热情解读的谢永言,“谢兄,我有些疑惑,不知道看哪本书才能得到解答,不止谢兄能否帮忙解惑?”
谢永言热情道,“若能帮忙自然知无不言,越兄请说。”
越云川笑了笑,把心中的疑问一一问出来,谢永言有的直接能够给越云川解答,有的只能去找书。
好在谢永言对藏书阁十分熟悉,往往能够很快就找到合适的书籍。
两人越谈越投契,竟然意外的成为了很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