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长江流域下大暴雨,小城的排水系统还是上个世纪的,再加上到处在修路,整个城市都淹了。
坐公交回家路上,水涨成河,车辆缓行,无意间多留心窗外浓绿的树,浑浊的河,还有被雨浸成深色的陈旧建筑。
忽然就想起来了,之前去北京那次。似乎还欠着自己一篇游记没写。趁这会儿头脑风暴,索性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吧。
以我匮乏贫瘠的见识与阅历,先下一个可能相对绝对的判定(仅代表我当下的观点,并不代表永远是这个观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意识是运动的意识,love and peace):我所见过的大多建筑,是功能大于形式的,在空间组织上总是一板一眼,即便它们在形式上确实存在多种多样……表皮、基本形体、材料等诸如此类的变化。
唯二让我被空间组织所打动,产生情感上流动的,是祈年殿和国家大剧院。
先说祈年殿。
乡里人头一次去北京,自然对故宫、天安门广场等充满憧憬,然而当我真正逛完咱们中国传统建筑集大成者故宫,印象里只剩下人从众……太多游客了,没get到中建史老师说的建筑空间的三段高.潮。
反倒是去天坛公园那天,抱着随便逛逛的心情,而实打实地被震撼到。
说来挺有意思,那天北京卫视的一个关于发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在天坛公园录,我估计大家注意力都被带跑偏了,围着圜丘凑热闹看明星,心情十分放松轻快。当时,我跟朋友有说有笑,还没缓过来劲儿,沿着丹陛桥那条路去对面的祈年殿,还没有意识到我们即将看到的,是什么。
排队,验票,进去。
整个过程都很随意,旁边人很多,老人小孩,各色皮肤的人,还有大爷操着股口音念water beer叫卖。
继而从狭窄(其实也不狭窄,主要是祈年殿在太过空旷了,对比之下显得)的甬道进去。
视野瞬间打开,蓝天如盖,北国的秋日风烟俱净,汉白玉的三重台上,坐落着三重檜金色宝顶蓝琉璃瓦攒尖圆殿,这就是祈年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是一句空话。关于这样欲扬先抑的空间组织,在中建史重点的一笔,但理论只在书上的时候,人是不能置身其中,去体悟那种震撼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