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西域没有荔枝 > 第21章 峒人

第21章 峒人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

闵碧诗很快隐在荒草高树后。

元昭走了以后,他走了一小段路,便如同脱力一般,再也迈不出一步。

他找了一棵树慢慢坐下来靠着。

累。

他太累了。

浑身骨头疼得厉害,口中干涸燥热,呼出的气滚烫。

他需要休息,但眼下没有地方,也没有时间,他只能被推着不停地往前走。

他的耳畔响起苏离儿唱的那首曲儿,以前在边境时,母亲经常唱给他听。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

“采莲南塘秋,下一句是什么?”母亲在池边浣着衣,掬起一捧水,朝身旁肉乎乎的小手上泼去,岸上的木桶里全是各式各样的小衣衫。

小男孩坐在岸边,瞪着大眼睛看着水中波纹,偶尔游过的小鱼引得他眼睛睁得更大。

“阿乡,说话啊。”母亲笑吟吟地,把指尖上的水轻轻甩在他鼻尖上。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小男孩晃荡着脚,把手伸到水里,扑腾扑腾带起一阵水花。

母亲怕他掉进水里,赶紧把他扶正,拍拍他不安分的小手,又道:“低头弄莲子,下一句呢?”

这句男还背得烂熟,脱口而出:“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真棒!”母亲抱起他亲了一口,冰凉的手指轻轻贴上他的脸蛋,只贴了一下又赶紧拿开,“你看,阿娘的手都冻凉了,还要玩水吗?”

小男孩呆呆地看着母亲,含混道:“……不、不玩了,阿娘,手凉,回家。”

“好,咱们回家去。”母亲一把抱起他,收拾好他的小衣衫,“带我的小阿乡回家去。”

再大一些时,母亲问他:“阿乡,知道荔枝吗?”

一丝夜风溜进窗缝,吹乱一豆灯烛。

少年放下手里书卷,望着母亲点点头,随后又摇头,“只在书里见过,荔枝生于乔木,枝为羽状复叶,果赤而皮棘,肉白而汁甜,其名取自‘离枝’。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很难保存,若是运到咱们塞外来……”

外面骤风呼号,猎猎作响,母亲笑着道:“荔枝产自南方,自是运不到边塞,阿乡,这些都是从哪看来的?”

少年亮亮手中的书,“《梁书》中载的。”他合上书,颇有兴趣地问:“母亲以前在西京久住,京都地大物博,您吃过荔枝吗?”

灯下的女人眉眼柔和,她展着针脚,说:“吃过的。”

“好吃吗?”

“好吃,汁水丰厚,香甜冰齿。”母亲冲他眨眼笑笑,“不过新鲜荔枝很难得,不是人人都能吃到的,我是托了贵妃的福。”

“贵妃?”少年迟疑一下,试探地问:“是前朝那位其貌倾城的贵妃吗?”

母亲看了他一眼,没说是,也没说不是。

少年见母亲不说话便复又拿起书看,但怎么也看不进去。

过了半晌,母亲又问:“阿乡想吃荔枝吗?”

他从书后露出两只眼睛,“书上说,贵妃喜啖荔枝,劳民伤财,招致叛乱,所以……荔枝代表不祥。”少年踌躇起来,问∶“阿娘,是这样吗?”

母亲突然笑了,“当然不是。”

她抚着他额角上的半寸新伤,说:“采买荔枝遣得是转运使,运荔枝走得是官驿,所用银钱批得是度支司,所有文牒都是皇帝下的,贵妃何罪之有?国祸人灾怪罪在女子头上,岂不荒谬?”

少年想着话中之意,缓缓点点头说∶“荔枝,很好吃罢。”

他从没见过荔枝,但只要一想象书里所说的画面,便觉香甜诱人。

母亲显得很高兴,说:“阿乡想吃荔枝,那就去京都好不好?京都人杰地灵,食水丰美,南来北往的奇珍异宝数不胜数,阿乡以后就长住那里,再也无需受这些伤了。”

母亲怜惜地抚摸着他头上那道疤,新伤,肉还没长出来,留着条可怕的血痕。

少年没有说话,静静地看着母亲。

母亲接着说:“贵妃吃的荔枝来自培洲,但要说味美,还属岭南为上。岭南距京都三千里之遥,离塞外路途更远,足有八千里之多。”

“八千里路啊。”母亲叹口气,“从南到北,那是许多人一生都走不完的路。”

少年打了个哈欠,母亲抚着他的发,叮咛道:“阿娘说得话你听仔细,有朝一日或许用得上。”

“岭南有百越,百越民族繁复,侗、黎、畲、苗、瑶各有种姓,习俗各异,故此朝廷设了岭南朝集使管理州府一切事务,其中荔枝是每年必要进宫的品项。荔枝树多长在山里,汉人不懂种植荔枝,也无法适应山里潮热闷湿的环境,于是就给百越人立榷状,委派他们种植,最后再一齐交由官府。”

“荔枝的种植很有意思,所有种荔枝的百越人称为‘峒人’。一些习惯生活在深山里,不愿外出的人被称为‘生峒’。另一些接受汉化,愿意走出深山,拿着官府榷状,为朝廷种荔枝的被称为‘熟峒’,但无论生峒熟峒,都有种荔枝的习惯。”

少年打了个盹儿,眼皮渐渐沉重,母亲朝他脑后拍了一下,要他仔细听。

“峒人在种荔枝这方面很有心得,汉人总是不如他们种得好。荔枝这种果子也有些娇气,从开花、过壳、出果,每一步都需要养护,而且每一茬儿的花期不一样。开花、出果不必多说,‘过壳’是说荔枝成熟了。出果以后,所有荔枝就会送往大庄子,等着官府验收。一般头茬的有些涩,若是味美,则会直接封瓮入京,若是味道不行,还得再雍培第二茬。”

“种荔枝的时候,峒人最讨厌遇见石背娘娘,就是椿象,它会趴在枝条上吸食汁液,让荔枝再也结不出果来,简直就是荔枝的天敌。不过万物相生相克,树丛里的黑蚁专吃椿象,峒人为了让这种蚂蚁爬上树干,吃掉椿象,专门在荔枝树之间架起竹索,供黑蚁爬行过桥,峒人是不是很聪明?”

“不过荔枝很调皮,有时遇上阴雨天气,没有日照,一直无法成熟,峒人就想出一个法子——用芭蕉催熟。以芭蕉为公,荔枝为母,荔枝带枝砍下,共同封入坛中,七日之后,荔枝渐熟,此为‘圆房之术’,传说此法传自交趾——山中遗民,多未开化,取的名字也有些伤风化。”

母亲叹口气:“这些话阿娘本不想告诉你,但朝廷风向百转,今日主便能成明日囚,塞外也内忧外患,我实在担心……唉,多说无益,阿娘方才说的话你都记住了吗?来,我问问你,峒人是什么意思?”

闵碧诗靠在树干上,口干舌燥,每每吞咽喉咙便如刀割般生疼。

他仿佛一会儿在天,一会儿在地,脚下没有实感,身子也失重般不断坠落。

耳边响起母亲遥远的声音:“阿乡,‘峒人’是什么意思?告诉阿娘。”

“峒人……”闵碧诗嘴唇干裂,口齿不清,“……峒人是……”

他的手滑落在地,尖锐干枯的树枝扎疼了他,闵碧诗猛然惊醒过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