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种田之锦绣荣华 > 第65章 收获

第65章 收获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别说他抠门,这剩下的红薯还要留作明年的种子呢!

好不容易培育出来这么多种,每一个都很珍贵,还是别贪嘴了。

下午下学的林安澜终于尝到了大虞朝水土培育出来的红薯。

这品种是林安澜种来长红薯叶炒菜吃的,味道比现代流传的烟薯蜜薯等品种差上不少,但这个品种的好处就是产量高。

在食物匮乏的古代,这品种比她买的蜜薯合适多了。

吃过一次红薯,林易将剩余的好好收在地窖里,预备明年广泛种植。

经过一次试验,负责照料红薯的农人也总结出来一点经验。

这红薯喜热不耐冻,也不喜水,应该种在排水良好的砂土里。

林易一拍手,种红薯正好不占用良田,拿出旱地来种即可。

说出来都是优点,太适合目前土地矛盾加剧的大虞朝了。

冬天到来之前,山里书院这一大工程总算差不多竣工。

各处房屋设施已经建设完毕,只差内里的家具和小细节,完善之后便可招生开课。

林易和林智商量过,两人一致决定可以先招揽先生,放出风声招生,待明年八月他们除服后,正式开院授课。

期间,林智开始拟定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教授的科目。

以后,他就是书院的院长了。

他主管学问方面的事,书院的各项杂事先让林易管着,等寻到合适的人再交出去。

此外,他再挂个先生的名头,时不时来上几堂课,毕竟还有许多庶务要忙,不能常驻书院中。

此时两人坐在桌子两边,对着面前涂涂抹抹删删改改的名单仔细斟酌。

这些名字都是他们认识的想要邀请过来做先生的人。

只是预计能来的人并不算很多。

书院刚开始招生,估摸着也不会有很多人报名,第一批林智觉得都不会过百。

那初期先生也无需多少,再请来四五人也就足够了,日后还可慢慢增加。

至于为什么写这么多人名,咳咳,广撒网,重点捞鱼嘛!

教书的事,还是林智认识的人多,一封封信寄出去,静候佳音。

林易勉强写下几人名字,又抹掉一半。

自己都觉得想出来的人选太少,颇为不好意思。

这时,他突然想到一个人选。

前世他在长安游荡时,听过一个人的名字,黄实。

黄实在那一年突然因为他遗留下来的诗作而名声大噪,

之所以说是遗留,是因为他那时已经离世。

生前写了诸多诗作,却一直未曾被看在眼里,等人死了反倒受人追捧起来,不得不说时也命也!

看过黄实流传的所有诗作,林易觉得此人的确有才华,称得上诗坛大家。

只是黄实本人命运坎坷,年少时有做官的父亲支撑还算顺遂,但后来父亲去世,他两次科考不中,之后一直致力于给朝中高官写拜谒诗,却也未得他人青眼。

有一年皇帝特别下诏举行的制举他也报了名,但此次制举参与的学子全军覆没,最终得了一个野无遗贤的结论,只给几个包括黄实在内的学子‘吏部待选’的结果。

当时林易还不在吏部,也未重生归来,因此也没机会暗中帮助他。

多次欲出仕都失败,黄实的生活境况也不容乐观。

长安居大不易,他在友人帮助下好不容易在长安南郊租下了一处小院,日日上山采药卖药来维持生计,终于有了余力把离别多年的家人接来长安。

后来,在长安漂泊多年的黄实终于等到了吏部的任命,给了一个河西县尉的官职。

官职不大,但他总算是迈出了仕途第一步。

然而没过一年,严永新叛乱,洛阳沦陷后长安也即将陷落。

皇帝带着皇亲国戚秘密逃离长安,没多久太子登基。

黄实当时刚在纷乱中安顿好妻儿,听说这一消息,决意只身北上追随新帝,只是路上被叛军所抓,又带回长安。

之后的一段时间,黄实就在这乱世之中如浮萍一般飘摇不定。

终于在长安收复前夕,他寻到机会偷跑出长安去面见还未回京的新帝,封了个八品小官。

严氏之祸的余波还未完全结束,几个王爷又开始争位,黄实无意间被波及,撸了官职赶出长安。

从此,黄实对官场彻底失望,投奔了族亲安顿下来,度过清贫却平静的三年时光。

然而在一次远行送好友时,战争突至,回去的路被封锁,黄实被迫飘零各地,最终在衢州一带的江上失去踪影,世人猜测他落水而亡。

黄实去世时天下已基本大定,恢复了安宁和平,他却没有享受多少宁静的日子。

他的儿子千里赶来衢州,想将黄实的衣冠冢迁回家乡的祖坟中,拜托一位当时小有名气的诗人为他写墓志铭。

那人阅读了黄实的诗作,才发现黄实是一位多么有才气的诗人。

此人将黄实的作品带到长安传播,受到全城读书人的认可和追捧。他一生的坎坷经历也随之流传,是以林易才会知道的这么清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