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雅拿出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过度依赖数字设备会影响青少年的共情能力发展。如果我们无法感受他人的情绪,沟通中的自我察觉又有什么意义呢?"
"说到共情,"黄胖胖表情严肃起来,"社交媒体上的'回音室效应'也是一个严重问题。算法推荐系统让我们越来越只看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内容,强化了已有立场,减少了接触不同声音的机会。"
□□点头表示赞同:"这导致了社会的极化。美国政治学家卡斯·桑斯坦称之为'群体极化'——相似观点的人聚在一起,会让彼此的立场变得更加极端。"
赵琳琳忧心忡忡:"而且,网络沟通中的'脱抑制效应'让人们更容易发表极端言论。当我们看不到对方的反应时,攻击性言论会更加肆无忌惮。"
"这正是我们需要更多自我察觉的地方,"黄胖胖认真地说,"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曾说:'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我们有选择如何回应的自由和力量。'数字时代更需要这种自我察觉的能力。"
周思敏提出了一个建设性的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呢?"
大家陷入了沉思。片刻之后,李书雅打破沉默:"也许我们可以制定一些'数字礼仪'——比如聚会时设置'无手机时段',重视面对面的交流。"
"我觉得'正念使用'也很重要,"黄胖胖补充道,"时刻意识到我们是在使用工具,而不是被工具使用。就像《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作者罗伯特·派西格所说:'技术应该增强我们的人性,而不是削弱它。'"
蓝明月点头赞同:"同时,我们也要培养'数字素养',包括信息筛选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在数字环境中保持真实自我的能力。"
讨论进行了整整三个小时,每个人都分享了自己在数字时代面临的沟通困境和应对方法。最后,黄胖胖提议:"不如我们下次聚会尝试一下'数字断舍离'——一整天不用手机和社交媒体,看看会有什么样的体验?"
这个提议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虽然有些人表示这会很有挑战性,但都同意尝试一下。
夜幕降临,八位年轻人走出图书馆,天空中繁星点点。黄胖胖看着星空,想起了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话:"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只有用心才能看见。"或许,在这个数字喧嚣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学习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