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比喻很贴切,"黄胖胖认同道,"但人类社会比蚁群复杂得多。我们有自我意识、有价值判断、有制度设计的能力。我们不仅被演化和环境塑造,也能反过来塑造环境和制度。"
"正因如此才更有趣,"王辰说,"人类既是棋手,又是棋子。我们在制度的约束下行动,同时又参与制度的创建和改变。这就创造了一个多层次、多时间尺度的复杂适应系统。"
两人的讨论持续到深夜。第二天早晨,黄胖胖早早起床,整理了昨晚的思考,并为团队会议准备了初步的讨论框架。
中午时分,四人如约在图书馆的讨论室集合。除了黄胖胖、林书和赵天成,还有新加入的苏雨——一位安静但目光敏锐的女生,她的研究领域是社会认同与集体行为。
林书作为队长主持了会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正反方辩论,而是一次深度探讨。我们不是在争论'应该自利还是应该他利',而是在分析二者的动态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赵天成接着说:"从经济学角度,这涉及到外部性、搭便车问题、公共品供给等经典议题。完全自利的个体在没有适当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往往导致'公地悲剧';而过度强调他利,则可能削弱激励机制,降低整体效率。"
苏雨补充道:"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自利与他利的平衡还关系到认同感和归属需求。人们追求自我利益,同时也需要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这两种需求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黄胖胖则从哲学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认为,自利与他利的分配本质上是一个概率问题,而非二元选择。每个人在不同情境、不同关系网络中,都会根据特定条件调整自己的行为倾向。没有人是纯粹的利己主义者,也没有人是完全的利他主义者。"
他进一步解释:"就像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在观测前,粒子同时处于多种可能状态的叠加。我们的道德选择也是如此——在特定情境下,我们可能有70%的概率选择自利行为,30%的概率选择他利行为。而这个概率分配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资源丰裕度、竞争强度、制度约束、社会规范等等。"
林书对这个思路表示赞赏:"这个框架很有启发性。它超越了简单的道德判断,将问题放在了更广阔的生存策略和社会演化的背景下考察。我们可以探讨,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资源条件下,自利与他利的最优概率分配是什么?这一分配又如何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
四人围绕这个核心思路展开了热烈讨论,各自从专业角度提供了独特见解。时间流逝,窗外的阳光由明亮转为柔和,最终化为暮色。当讨论室的灯自动亮起时,四人才意识到已经过去了整整六个小时。
"今天的讨论非常有成效,"林书总结道,"我们已经初步构建了理论框架。接下来,我建议大家分头准备案例和数据,以支持我们的论点。下周同一时间再会面,分享各自的发现。"
走出图书馆,夜幕已经降临,校园里的路灯次第亮起。黄胖胖独自走在回宿舍的路上,脑海中回荡着今天的讨论。他意识到,这个看似学术的辩题,其实触及了人类社会最根本的问题:我们如何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构建和维护共同的社会秩序?这个平衡点的寻找,不仅关乎个体的生存策略,也关乎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思考自己在这个谱系上的位置。作为一个博士生,他既追求学术成就这一个人目标,也希望通过研究贡献社会。这两种动机并非对立,而是在不同权重下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的。
回到宿舍,黄胖胖打开笔记本,开始记录自己的思考。这场辩论不仅是一次学术挑战,更是一次自我认知的旅程。通过深入探讨自利与他利的平衡,他也在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选择。
窗外,繁星点点,校园一片宁静。黄胖胖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勾勒出一个关于人性与社会的复杂图景。这个夜晚,是思考的开始,也是一场关于自我与社会、个体与群体辩证关系的深度探索之旅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