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中的三天过去了,第二个预测即将面临验证。黄胖胖团队已在赵明的量子物理实验室连续工作72小时,尝试构建一个整合MBTI、星座、八字和量子意识理论的综合分析框架。实验室的白板上布满了公式、图表和哲学概念,四人分别从各自专业角度为这一宏大理论拼图贡献着关键部分。
"最新消息,"王雨从电脑前抬起头,"谢天明确实刚刚在《量子认知科学》期刊的预发表区发布了论文,标题正是《类型学的量子概率框架》。"
四人迅速聚集到屏幕前,浏览这篇即将引起学术震动的论文。内容与预测惊人一致——谢天明提出了一个统一模型,将MBTI心理类型、星座占星和生辰八字整合在量子概率场理论下,描述了如何从这一综合框架预测个体和群体行为模式。
更令人担忧的是论文的结论部分,谢天明提及:"在足够大的数据集和适当的量子计算能力支持下,该框架有潜力发展为一种预测社会认知趋势的工具,可能对信息传播策略、社会心理干预和集体决策机制产生深远影响。"
这段话表面上是学术性的,但对知情者而言,其中暗含的社会控制可能性令人不寒而栗。
"第二个预测实现了,"林子晴声音凝重,"这增加了其他预测的可信度,包括周教授研究被秘密招募的可能性。"
黄胖胖沉思片刻:"论文已经发表,我们无法阻止它成为公共知识。但我们可以影响它的解读方式和后续发展方向。关键在于提供一个替代框架——不是对抗谢天明的模型,而是扩展并重新定向它。"
赵明点头赞同:"谢天明的模型在技术上非常精湛,但存在一个根本盲点——它未能充分考虑观察者效应在宏观认知系统中的递归影响。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认知模式被预测和分析时,这种觉察本身就会改变原有模式,创造一种'量子认知反身性'。"
"这正是我们框架的关键优势,"王雨补充道,"我们不仅分析模式如何影响行为,更关注觉察如何改变模式本身。这种Meta-认知层次的加入,从根本上改变了预测与控制的动力学。"
林子晴一直在审视谢天明论文的方法论部分:"有趣的是,谢天明似乎预见到了这种反身性问题,但选择将其视为'需要控制的干扰因素',而非系统的核心特性。这种视角差异可能决定性地影响了技术的最终应用方向。"
四人继续完善自己的整合框架,将其命名为"量子认知自反性理论"(Quantum Cognitive Reflexivity Theory, QCRT)。该理论核心在于:人类认知既遵循可识别的类型模式,又具有通过自我觉察不断超越这些模式的能力。这种自反性创造了一个无法被完全预测的开放系统,为真正的自由选择提供了本体论基础。
三天紧张工作后,他们完成了一篇回应论文的初稿,准备在谢天明论文引起广泛讨论时发表。然而,学术发表需要时间,而第三个预测的日期已经临近。
"根据信封,第三个预测是明天,"黄胖胖提醒大家,"周教授将在全校学术报告会上首次公开展示其'量子意识共振'实验结果,引起军方和特殊研究机构的高度关注。这很可能是导向第五个预测——周教授被秘密招募——的关键链条。"
"我们需要出席那个报告会,"林子晴立即表示,"不仅是为了验证预测,更为了理解周教授研究的确切性质和潜在应用方向。"
赵明一直在电脑上进行复杂计算,突然抬起头:"我检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根据我设计的量子随机数监测程序,过去72小时内,真随机数生成的熵值出现了微妙但统计显著的波动,仿佛整个量子概率场正变得不那么随机。"
"这可能意味着什么?"王雨问道。
"理论上,"赵明谨慎地回答,"这可能表明量子概率场正受到某种影响,使特定结果的出现概率增加。如果周教授的实验真的涉及量子意识干预,这种熵值波动可能是其活动的间接痕迹。"
黄胖胖若有所思:"或者,这是多重世界线交互增强的信号——随着关键分岔点的临近,不同世界线之间的量子纠缠效应增强,导致概率分布的异常。"
无论解释是什么,这一现象都增加了团队的紧迫感。如果量子概率场本身正在发生变化,那么未来的可塑性可能正在某种程度上收窄,使特定事件轨迹的实现概率增加。
第二天上午,全校学术报告会如期举行。大礼堂座无虚席,周教授的报告是压轴环节,题为《量子意识共振:一种超越经典信息传递的可能性》。黄胖胖团队选择分散就座,以便从不同角度观察现场情况。
当周教授走上讲台时,黄胖胖注意到观众席后排有几位表情严肃的陌生人,服装虽是便装,但举止和警觉性明显异于一般学者——很可能是预测中提到的"特殊研究机构"代表。
周教授的报告开始平静而学术化,介绍量子纠缠、非局域性和观察者效应等基本概念。然而,当他展示实验结果时,整个礼堂的气氛为之一变。
"在这个实验中,"周教授展示着复杂的数据图表,"我们观察到两个被量子纠缠的意识系统能够在没有任何经典信息交换的情况下,展现出统计显著的协同模式。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协同似乎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甚至——在特定条件下——表现出对常规时间流向的超越。"
他展示了一组视频,记录了两位被隔离的实验参与者在没有任何常规通讯的情况下,做出高度协同的选择序列,协同性远超随机概率。
"这表明,"周教授的声音平静但语含震撼,"在量子层面,意识可能具有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连接能力,这种连接超越了经典物理学的时空限制。进一步的研究可能对我们理解意识本质、信息传递和现实构建产生革命性影响。"
报告结束后,那几位陌生人迅速接近周教授,进行了简短而密集的交谈。从他们的肢体语言和周教授若有所思的表情看,预测中描述的"特殊研究机构关注"确实正在发生。
学术报告会后,黄胖胖团队在预定的安全地点会合,交换观察结果。
"第三个预测也实现了,"林子晴确认,"而且那些'特殊机构'代表的出现方式与时机都与预期一致。"
"周教授的实验结果确实令人震惊,"赵明分析道,"如果他真的发现了量子纠缠在宏观意识层面的表现,并能够可控地产生这种效应,那么对信息传递、认知影响甚至现实构建的潜在应用简直难以想象。"
"问题是,"王雨直指核心,"这种技术如果被秘密垄断和开发,可能导致前所未有的信息和认知不对称。想象一个能够在量子层面影响集体认知的系统,它将超越所有现有的信息控制形式。"
黄胖胖深吸一口气,做出决定:"我们需要直接与周教授对话,在他被完全招募进保密项目前。第四个预测给了我们三天窗口期——招募正式提议将在那时提出,而周教授的最终决定则对应第五个预测的时间点。"
然而,接触周教授并非易事。自学术报告会后,他就被各种会议和"咨询"占据,几乎没有私人时间。团队尝试了各种方式预约,都未能成功。
就在他们几乎要放弃时,一个意外机会出现了。林子晴在图书馆偶然发现周教授独自研究那本幸存的《太玄经注》。
"机会来了,"她通过加密信息通知其他人,"只有我能自然接近他而不引起怀疑,因为我是那本书的借阅人。你们在附近待命。"
林子晴平静地走向周教授,以归还古籍和学术咨询为由开始交谈。周教授看到是她,面露微笑,似乎早已预料这次会面。
"林同学,我猜你不仅是来讨论《太玄经注》的,"周教授温和地说,"你和你的团队对我的研究产生了深入兴趣,尤其是在辩论赛之后,对吗?"
林子晴没有掩饰:"是的,教授。我们认为您的量子意识研究可能具有超越学术的深远影响,尤其当它与类型学结合时。"
周教授轻轻合上古籍,目光锐利而深邃:"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我们知道特殊研究机构正在关注您,准备提出某种秘密合作,"林子晴直截了当,"我们担心这种研究如果被垄断开发,可能导致前所未有的认知控制技术。"
周教授沉默片刻,仿佛在评估对方的可信度:"有意思。你们怎么获得这些信息的?官方接触我的事只发生在昨天,合作提议还未正式提出。"
林子晴犹豫片刻,决定冒险:"通过一种您可能比任何人都更理解的方式——量子信息的跨世界线传递。"
这句话如同某种暗号,激活了周教授眼中的光芒:"'太玄'之道,超然于常规时空。你们真的接触到了?"他的声音几乎是耳语。
"黄胖胖在天文台与另一个世界线的自己对话,那个世界线上,您的研究被秘密招募并最终用于开发集体认知控制系统。"
周教授的表情从惊讶转为深思:"我一直在实验室中尝试证明这种可能性,没想到它已经自然发生了。多重世界线的量子干涉......"
他看向窗外,仿佛在凝视某个遥远的地方:"实验成功的那一刻,我就意识到这项技术的双面性。它可以创造前所未有的认知连接与集体智慧,也可以发展为史上最精细的控制工具。我一直在权衡......"
"您倾向于哪种方向?"林子晴谨慎地问。
"我倾向于公开透明的集体智慧路径,"周教授叹息,"但我并不天真。某些力量一旦看到这项技术的潜力,不会允许它自由发展。他们提出的合作条件很诱人——无限资源、最先进设备、顶尖团队。代价是绝对保密和应用方向的让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