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资本转化:苏瑾负责展示环境资产如何通过制度创新转化为金融资本,创造经济价值;
三、生态价值:陈远航负责论证生物多样性保护如何创造多元化经济收益,支撑可持续发展;
四、全球治理:赵鸿儒和纳西尔共同负责从国际法与发展中国家实践角度,阐述公平环境治理如何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林清澜提醒道,"沈明远团队很可能会提出'技术尚未突破现实约束'的论点。当前碳捕捉成本高达600美元/吨,核聚变商业化需20年以上。我们需要正面回应这些技术瓶颈。"
黄胖胖思索片刻:"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回应:一,技术进步速度远超预期,十年内光伏成本下降90%;二,即使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许多绿色解决方案已经具备经济可行性;三,技术转型本身就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纳西尔补充道:"关键是展示真实案例。埃及新建的风力发电场发电成本比燃煤电厂低20%,同时创造了三倍的就业机会。这些都是当前技术条件下的现实成就,而非未来憧憬。"
林清澜满意地点头:"很好。另外,我建议团队对沈明远可能提出的每个反驳点都准备详细的应对策略。他以犀利著称,我们必须做足准备。"
会议持续了四个小时,团队逐渐形成了清晰的战略框架和分工方案。最后,林清澜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建议:"我认为我们应该主动约见沈明远团队,在正式比赛前进行一次非正式交流。"
众人惊讶地望向她。
"了解对手是制胜的第一步。"林教授解释道,"与其猜测他们的论点,不如直接交流,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样我们才能在辩论中击中要害。"
黄胖胖思考片刻,点头同意:"有道理。我会联系沈明远,看他是否愿意在初赛前见面。"
会议结束时,已是午后。黄胖胖留下来与林清澜单独交谈:"教授,您觉得我们的战略框架还有什么需要完善的地方?"
林清澜沉思片刻:"理论框架扎实,数据支撑充分,但我担心沈明远会从情感维度攻击——将环保描绘成阻碍穷国发展的'道德绑架'。我们需要更多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的论述。"
黄胖胖赞同地点头:"确实,辩论不仅是逻辑较量,更是价值观的碰撞。我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离开研究所时,黄胖胖收到一条加密消息,来自未知发送者:"听说你们组建了强大团队,期待在辩论场上相遇。环保与发展的二元对立,或许是人类认知的局限,而非客观现实。——S.M."
署名"S.M.",显然是沈明远(Shen Mingyuan)。黄胖胖惊讶于对方如此迅速地获得了他们的团队信息,同时也被这段话中隐含的哲学深度所吸引。看来沈明远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他的"发展权优先论"可能有更深层的思考。
黄胖胖回复:"二元对立确实是认知局限。我们提出'量子环境经济'框架,正是试图超越这种二元思维。期待与您团队的思想交锋。如有兴趣,可否在初赛前会面交流?"
信息发出后,黄胖胖抬头望向研究所大楼。这座绿色建筑在夕阳下熠熠生辉,光伏幕墙反射着金色阳光,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环保与发展和谐共生的可能性。
很快,沈明远回复:"有趣的提议。下周五,摩天轮咖啡馆,下午三点。期待与'量子环境经济学'创始人的会面。"
黄胖胖微微一笑。战略已定,团队已聚,下一步就是了解对手,为即将到来的思想交锋做好充分准备。
回到办公室,他发现桌上多了一份《全球碳市场季度报告》。翻开扉页,一行小字跃入眼帘:"量子态需要准确观测,希望这些最新数据对你有帮助。期待辩论场上的交锋。——林教授"
黄胖胖迅速翻阅报告,里面包含了他之前无法获取的最新数据:全球碳价格区域差异分析、发展中国家清洁能源投资回报率变化、最新环境科技突破的商业化时间表……这些都是应对沈明远团队至关重要的"弹药"。
"林教授果然深谋远虑,"黄胖胖自语道,"这份报告恰好填补了我们论证中的数据空白。"
他立即给团队成员发去消息,安排次日进行第一次模拟辩论训练。同时,他开始研究沈明远的所有公开演讲和论文,试图深入理解这位对手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
一周后的会面,将是两种世界观的初次碰撞,也是环境与经济能否实现量子叠加的思想预演。黄胖胖深知,这不仅是一场辩论的准备,更是一场可能改变全球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思想革命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