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背景对公司创新的影响?"黄胖胖问道。
周云杰笑了笑:"我是浙大电气工程硕士,没有海外留学经历。这可能让我少了些全球视野,但也让我更专注于解决中国电网的实际问题。我们采用的是'人单合一'模式——研发团队直接对接客户需求,快速迭代优化。"
"这种模式有什么优势?"老李感兴趣地问。
"速度和精准,"周云杰解释,"传统研发可能需要6-12个月才完成一个产品迭代,我们平均只需2个月。因为我们深入理解用户场景,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而不是我们认为他们需要什么。"
"那技术创新呢?"林夏质疑道。
"我们的创新更多体现在应用层面,"周云杰坦言,"将已有技术优化组合,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们的配电网自适应调控算法,技术原理并不新颖,但在实际应用中解决了中国特有的电网波动问题,这在国外产品中是找不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晚上的讨论持续到了九点多。
"从纯技术角度看,海博思创的确更有突破性,"王工分析道,"他们的技术如果成功商业化,可能重塑整个储能市场。但风险也很高,技术到产品的转化还有很长一段路。"
林夏补充:"我认同王工的观点。海外背景高管团队确实更擅长激进创新。数据显示,他们领导的企业发明专利数量平均高出38.7%。就像华为的海思芯片团队,80%的成员有海外教育背景,他们实现了5G基带芯片的突破。"
"但别忘了余承东,"徐老谋子不紧不慢地说,"他是清华硕士,没有海外背景,却通过渐进式创新让华为消费者业务做到了全球第二。华为的数据也显示,消费者业务的专利中45%是实用新型,这恰恰说明了不同创新路径的价值。"
老李敲着计算器:"从财务角度看,智链未来现金流已经转正,增长确定性更高。市场验证是最好的背书。"
黄胖胖静静地听着,突然开口:"你们都是高智商的人,但高智商不意味着思维方式相同。这正是我这次辩论赛想证明的——众生皆高智商,但表现形式不同。"
他走到白板前,画了两条曲线:"张炬代表的是探索型创新——寻求突破性技术,追求知识边界的扩展;周云杰代表的是开发型创新——优化现有知识,追求效率与适用性。"
"根据我们的数据分析,海外教育背景的高管确实在激进创新上有统计显著的优势,但在创新效率和渐进式创新上,本土高管反而表现更佳。不同的创新战略需要不同的领导力特质。"
"所以您的投资决定是?"所有人都屏息等待。
黄胖胖神秘地笑了:"为什么要二选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周后,张炬和周云杰都收到了黄胖胖的邮件。
"经过深入分析,"邮件写道,"我们决定同时投资海博思创和智链未来,各5000万元。但有一个特殊条件——探讨合作的可能性。张炬的技术突破加上周云杰的市场敏感度,这种组合或许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邮件附了一份研究报告:《高管教育背景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里面详细分析了海外与本土教育背景如何塑造不同的创新路径和成果。
黄胖胖在结尾处写道:"众生皆有高智商,但高智商有不同路径。创新的最高境界,或许是将不同路径的智慧融合在一起,实现1+1>2的效果。"
三个月后,海博思创和智链未来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面向智能电网的高性能储能解决方案。市场反响热烈,两家公司的估值较投资前均提升了70%以上。
"看来这场辩论赛的结果是双赢,"黄胖胖对团队说,"下一场,我们来讨论企业规模与创新效率的关系。大型国企与小型民企,哪种组织结构更有利于创新?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