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晴补充道:"实际案例也支持这一发现。美国First Solar公司的数字化指数为72.3分,对应TFP增长率4.1%,高于行业均值。但某未具名企业数字化指数高达95分,其维护成本占运营支出比例超过28%,TFP增长率仅1.7%。"
王海川轻叩桌面:"宋小姐例证有力。看来数字化并非越多越好,而是存在最优区间。这也启示政策制定者应审慎推动数字化,而非一味追求高指标。"
李子墨深表认同:"确实如此。从创新扩散理论看,我们需要增加'制度适配度'这一维度,以解释不同地区数字技术采纳率的差异。这也是对经典理论的有益补充。"
赵天成目光炯炯:"针对数字化转型,我方还研究了时滞效应。数据显示,数字化投入对TFP的影响在滞后1年后显著增强,系数从0.22上升至0.36,这解释了为何部分短期研究未能捕捉到显著效应。"
陆思思拈起笔记:"赵兄提及时滞效应很有见地。那么,贵方如何解决潜在的内生性问题?数字化与TFP可能存在反向因果。"
张文博胸有成竹:"陆小姐问题切中要害。我方采用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以行业数字化转型平均水平和企业总部所在地5G基站密度为工具变量。Hansen J检验p值为0.21,排除了弱工具变量问题。格兰杰因果检验确实发现数字化转型与企业TFP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主模型已控制滞后变量,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白宇峰见双方论证深入,适时总结:"精彩!本回合双方辩手深入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对可再生能源企业TFP的影响路径、异质性以及潜在负面效应,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有益拓展。下回分解——'研发投入效益解密:滞后效应与吸收能力',敬请期待!"
台下观众纷纷击节称赞,有人轻声评论:"精彩绝伦!双方不仅从理论高度阐释数字化转型的复杂影响,还用扎实数据和案例互相印证,实在令人大开眼界!"
"确实如此,"旁边一位学者点头附和,"尤其是对数字化转型指标的三级构建体系与倒U型效应的分析,为行业实践提供了明确指引。"
随着悠扬的古乐声起,第二回合辩论落下帷幕,留下满堂思索与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