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言语之间:黄胖胖的辩论奇遇 > 第310章 第 310 章

第310章 第 310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引言

文曰:科技东风起,艺术蝶变时。智者明变局,先知掌未来。

北京春末,微雨轻拂。

"科技与艺术交融新商机:沉浸式体验与IP全球化发展论坛"——这一长串金字在中国尊大楼五楼的"双融域 AMBI SPACE ONE"展演空间入口处熠熠生辉。

这场由"黄胖胖全球文创投资集团"主办的年度论坛已是第八届,却首次引起如此轰动。会场外排起的长队蜿蜒至电梯间,各路文创精英、科技大咖、投资人和艺术家齐聚一堂,甚至连素来神秘的各国IP收购代表也悄然而至。

论坛发起人黄胖胖,这位自华南崛起的科技文创投资大佬,身材圆润却目光如炬,以其睿智远见和跨界思维在业界享有盛誉。

"为何举办这场论坛?"面对记者的提问,黄胖胖抿了一口自带的乌龙茶,笑得眼睛几乎成了一条线:"因为我们正站在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历史性转折点上。沉浸式体验、元宇宙、AI、区块链——这些不再是技术术语,而是重塑全球IP版图的关键力量。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厚的文化底蕴、领先的科技实力和对全球市场的敏锐洞察。我希望通过这次论坛,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探索中国IP借科技之力进军全球市场的战略路径。"

他停顿片刻,目光越过人群,望向窗外北京城市天际线:"也许下一个风靡全球的IP,就将从这里诞生。"

论坛采用特别的辩论形式,将连续八天,每天一个主题,由两位行业顶尖人物展开交锋。黄胖胖亲自担任主持人,并在每场辩论结束时给出精辟总结。

会场中央,两把设计独特的博士椅相对而立,椅背上分别嵌入了"科技驱动"和"内容为王"的液晶显示卷标,随着辩题变化而改变内容。四周的墙面和地面则是大型沉浸式投影屏幕,可实时呈现与辩论相关的视听内容。

第一天清晨,会场座无虚席,联机上直播平台的观看人数也突破了百万。全球文创产业的目光,都聚焦在这里。

黄胖胖踱步上台,轻击三下麦克风,笑容温和却带着不容忽视的权威感:"各位,中国科技艺术融合的八回交锋,现在开始。"

第一回沉浸场域战略论,科技艺术辩新径

"静水流深见蛟龙,沉浸体验启新风。"

双融域展演厅内,黄胖胖西装革履,目光如炬:"今日辩题,'沉浸式展演场馆如何改变艺术消费与娱乐型态?'有请两位辩手——左席'体验经济研究院'院长李沉浸教授,右席'传统艺术保护协会'会长郑守真先生。"

李沉浸,一位留着时尚银灰短发的女性,以VR产业开创者身份享誉业界。郑守真则是位德高望重的艺术理论家,着有《数字时代的艺术灵魂》等重要著作。

李沉浸开门见山:"传统美术馆正逐渐式微。2020年,故宫博物院推出VR《清明上河图》体验,让画中人物走出画卷;2023年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的莫奈展览允许观众通过AR走入画作,甚至与AI莫奈对话。这不仅增加了参观人次,更创造了全新的艺术消费模式。"

她调出一组令人震撼的数据:"上海的'光影无界'展馆将一座旧仓库改建为沉浸式艺术空间,首展便吸引80万人次,首年参观突破150万。这不仅超越传统美术馆,更改变了艺术经济的基本范式。"

郑守真不慌不忙:"李教授的资料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但我想问:光影绚烂之后,观众究竟记住了什么?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是沉浸投影的技术特效?当艺术沦为感官刺激的载体,其文化传承的本质功能是否被稀释?"

李沉浸早有准备:"恰恰相反,沉浸式体验深化了艺术理解。传统展览中,普通观众平均驻足时间仅为30秒,而在'光影无界',这一数字延长至40分钟。时间的延长意味着更深入的文化浸润。"

郑守真不甘示弱:"时间延长不等于理解加深。沉浸式体验风险在于,将艺术变成'打卡景点',观众沉浸于'体验'本身,而非作品承载的文化内涵。"

李沉浸从容应对:"郑先生的担忧源于对沉浸式体验的片面理解。以'光影无界'为例,其策展不仅有视觉内容,还邀请国内知名作曲家谭盾参与声音设计,打造多感官的艺术解读。更重要的是,他们设置了'新锐创意'单元,为新生代艺术家提供发声平台,促进艺术创新。"

黄胖胖适时插话:"两位都提出了精彩观点。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拉斯韦加斯的Sphere和中国本土案例,看看不同规模的沉浸式场馆如何发展商业模式。"

李沉浸眼前一亮:"Sphere是沉浸式场馆的极致案例——16K环绕屏幕,面积14,864平方米,167,000台定向音响,加上气味模拟和震动座椅。它不仅举办U2、老鹰合唱团等顶级演唱会,还通过外墙的LED显示屏开发出创新广告业务,为NBA等品牌提供独特的营销平台。"

她展示了一组商业资料:"Sphere门票平均价格255美元,远高于传统演唱会;其外墙广告收费每天高达100万美元。这证明,高端沉浸式体验创造了全新的价格带和商业模式。"

郑守真沉思片刻:"李教授的资料确实引人深思。但我担心,如此高昂的投资和维护成本,是否会导致艺术进一步商业化,将那些无法产生足够经济回报的艺术形式边缘化?"

李沉浸微笑:"恰恰相反,这种商业化创造了更多艺术探索空间。以北京的'双融域'为例,他们一方面策划商业展览如《达文西光影艺术特展》,另一方面也支持《京剧数字重生计划》等传统戏曲的数字化尝试,通过商业项目的收益反哺文化传承与创新。"

她补充道:"深圳的'梦境工厂'则是全球首座AR沉浸式剧院,不仅结合华南地区的民俗文化,还为亲子客群设计双语互动体验,甚至与虚拟偶像合作开拓元宇宙市场。这些案例证明,沉浸式场馆不是威胁艺术多样性,而是拓展了艺术表达的可能性。"

郑守真若有所思:"李教授的论述很有说服力。不过,技术更新换代如此之快,这些场馆如何避免投资沉没的风险?"

这个问题切中要害。全场安静下来,期待李教授的响应。

李沉浸从容不迫:"这正是沉浸式场馆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成功的关键在于'技术中立'的空间设计和'内容驱动'的运营策略。以双融域为例,其空间配置了模块化的投影和音响系统,可根据不同展演需求灵活调整,实现技术架构与内容创作的解耦合。"

她进一步阐述:"沉浸式场馆的商业可持续性,取决于能否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内容生产-展演-流通'生态系统。目前,国内已开始形成'巡回展出'模式,同一套内容可在不同城市的场馆循环展出,大幅降低了单个场馆的内容获取成本。"

郑守真点头认可:"这确实是明智之举。不过,内容同质化也是潜在风险。如何在全球化流通的同时,保持本土文化特色?"

李沉浸笑道:"郑先生点出了关键。我认为,未来成功的沉浸式场馆必须是'全球视野,本土根基'。以'梦境工厂'为例,他们不仅引进国际内容,更积极开发如《岭南记忆》等展现华南地区文化的原创作品。这种融合全球技术与本土文化的策略,正是中国沉浸式场馆的独特优势。"

辩论进入尾声,黄胖胖总结道:"今天的辩论揭示了沉浸式场馆的三大价值:重塑艺术体验方式,创造新型文化消费场景,为传统艺术注入数字活力。面向未来,中国沉浸式场馆应当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与文化特色,在全球市场中占据独特一席。"

他意味深长地补充:"正如李教授所言,未来的艺术消费不再是单向欣赏,而是多维互动体验;艺术场馆也不再是静态展示空间,而是动态的文化孵化器。这一趋势,值得所有文创从业者深思。"

第一回辩论在热烈掌声中结束。黄胖胖转向期待已久的听众:"明天,我们将讨论'IP版图再扩张:借科技跨域之力,打入全球市场',敬请期待。"

会场外,细雨初霁,霓虹初上。几位来自国际投资机构的代表正小声交谈:"中国的沉浸式场馆市场,似乎比我们想象的更有潜力..."

第二回 IP全球化论剑,科技跨域显神通

"风起云涌跨山海,一曲长歌动九天。"

第二天,双融域沉浸展演空间座无虚席,比前一天更加火爆。黄胖胖满面春风,开场便抛出震撼数据:"全球IP市场规模逾3500亿美元,亚洲占比递增。今日辩题:'IP版图再扩张:借科技跨域之力,打入全球市场'。有请两位重量级辩手——左席文化科技融合专家、'IP未来学院'创始人张数聚博士,右席传统IP开发大师、'经典再现'工作室主理人林经典先生。"

张数聚是位四十出头的学者型企业家,身后有多个成功的IP跨域案例;林经典则是资深策展人,曾主导多个经典艺术IP的全球化推广项目。

张数聚开门见山:"IP的本质是连接——连接创作者与受众,连接不同媒介,连接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科技则是加速这种连接的催化剂。以中国的《大圣归来》IP为例,从动画电影到AR主题乐园,再到元宇宙虚拟盛典,通过XR技术让齐天大圣的形象在虚拟世界与粉丝实时互动,成功实现了IP价值的跨代际传递和全球扩张。"

林经典不疾不徐:"张博士说得有理。不过,我想补充的是,科技跨域并非现代专利。以敦煌壁画为例,其艺术元素早已通过传统工艺品、影视作品等载体实现全球传播。如今科技手段更为丰富,如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AR沉浸展、三星堆遗址的VR考古体验,以及腾讯艺术馆的AI虚拟文物对话系统——这些都是在现有IP基础上的科技赋能,而非颠覆。"

张数聚眼睛一亮:"林先生的观点引发了我的思考:科技跨域对IP发展的核心价值何在?我认为是'体验升级'和'情感连接'。传统媒介传递的是信息,而数字科技创造的是沉浸体验。当观众戴上VR眼镜走进《清明上河图》的动态场景,或与虚拟的李白在元宇宙对诗,他们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难以替代的情感记忆。"

林经典点头表示认同,但随即提出质疑:"体验固然重要,但IP的灵魂是内容。若科技跨域偏离了IP的核心精神,再华丽的技术也只是空壳。我担心的是,在科技跨域热潮中,许多项目过于追求技术噱头,忽视了对IP本质的尊重和理解。"

张数聚从容应对:"林先生道出了IP跨域的关键——'忠实于灵魂,创新于形式'。成功案例如《敦煌飞天》VR体验,开发团队深入研究了敦煌壁画的色彩体系和飞天动势,让用户在虚空间中亲身参与壁画创作;同样,《熊出没》IP通过AI技术生成个性化动画剧情,保持了角色性格与世界观的一致性,深受全球儿童喜爱。"

黄胖胖适时引导话题:"两位都提到了国际案例,那么中国原创IP的科技跨域之路又如何?我们的优势和挑战在哪里?"

张数聚转向本土案例:"中国原创IP正积极探索科技跨域路径。以《长安十二时辰》为例,从马伯庸的小说到影视剧,再到西安实景沉浸式剧场,让观众穿越回盛唐长安,成功实现了'文学-影视-沉浸体验'的跨域链条。《觉醒年代》剧集也通过A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增强了年轻受众的情感共鸣。"

他特别强调:"中国网络文学IP《诡秘之主》更是跨域典范——从在线连载到国际平台突破亿次点击,再到动画化、游戏化项目,最近更将主角'小克'通过AI技术打造成能与粉丝实时互动的虚拟偶像。这证明中国IP完全有能力通过科技跨域走向全球。"

林经典若有所思:"张博士提到的案例确实鼓舞人心。不过,与美国、日本等IP强国相比,中国IP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仍有差距。您认为症结在哪?"

张数聚坦诚回应:"核心挑战有三:一是IP原创力不足,能引起全球共鸣的原创故事和角色偏少;二是产业链不完整,从内容创作到技术应用、市场推广缺乏系统化协作;三是国际化营销能力薄弱,许多优秀IP因文化差异难以触达海外受众。"

林经典追问:"那么,中国如何借助'科技跨域'弯道超车?"

张数聚胸有成竹:"我认为关键在于发挥中国的双重优势——'文化底蕴深厚'和'科技应用领先'。在内容上,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多民族文化和当代社会议题,能创造出独特的文化符号;在技术上,中国的5G、AR/VR和数字内容制作处于全球第一阵营,具备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沉浸体验的能力。"

他展示了一组市场资料:"全球文化科技融合市场年增长率超过24%,预计2030年规模将达7800亿美元。中国若能抓住这一风口,整合IP创作、科技研发和国际营销,完全有可能培育出下一个'迪斯尼'或'宝可梦'级别的超级IP。"

林经典提出关键问题:"除了原创IP,中国还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IP。您如何看待经典艺术的科技跨域?"

这个问题引发了全场注意。张数聚思考片刻,郑重回应:"这是中国的独特机遇。以《清明上河图》为例,从2018年故宫的VR艺术特展,到2024年'会动的清明上河图'华山展览,都证明经典艺术通过科技跨域可以焕发新生。艺术家黄心健的VR作品《丝路花雨》更是将敦煌壁画与现代舞剧相结合,让观众置身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感受多元文化的交融。"

他总结道:"经典艺术IP的科技跨域,不仅能创造商业价值,更能实现文化传承的现代转化,这或许是中国最具潜力的IP跨域方向。"

辩论接近尾声,黄胖胖请两位辩手各自总结观点。

林经典首先发言:"科技跨域无疑是IP全球化的强大助力,但核心始终是内容的文化价值和情感共鸣。中国应当在尊重IP灵魂的基础上,积极拥抱新技术,找到文化表达与科技应用的最佳平衡点。"

张数聚则表示:"IP全球化是一场没有边界的马拉松。中国需要构建'创意-科技-资本'的良性生态,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IP开发团队,同时保持文化自信,让中国故事通过科技的翅膀飞向世界。未来已来,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准备好拥抱这个无限可能的新时代。"

黄胖胖总结道:"今天的辩论揭示了IP科技跨域的三大路径:一是以技术增强体验深度,如VR、AR沉浸式内容;二是以平台拓展受众广度,如元宇宙、虚拟偶像;三是以跨媒介讲述串联故事完整性,构建IP宇宙。中国身处全球文化交流的中心枢纽,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领先的科技实力,完全有条件在IP全球化的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

他意味深长地补充:"IP的未来,不在单一媒介的封闭世界,而在跨域融合的开放生态。正如张博士所言,文化是根,科技是翼,二者相得益彰,方能引领中国IP翱翔全球。"

第二回辩论在热烈的讨论声中结束。会场外,几位国际IP收购商正低声交流:"中国的《诡秘之主》和《丝路花雨》,值得密切关注..."

第三回 VR沉浸造新境,单人体验争锋芒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虚拟现实开天眼。"

第三天,双融域内座无虚席,气氛更加热烈。黄胖胖西装革履,精神抖擞:"今日辩题,'单人VR展演的内容趋势与商业前景',有请两位重量级辩手——左席VR内容制作先驱、'虚境工作室'创始人陈虚境先生,右席传统影视制作人、'真实影像'工作室总监王真实女士。"

陈虚境是业界知名的VR内容创作者,曾获威尼斯电影节VR单元大奖;王真实则是资深纪录片导演,近年开始涉足VR领域。

陈虚境开门见山:"VR不只是一种技术,而是全新的叙事媒介。传统影视是在框架内讲故事,VR则是创造一个世界,让观众自由探索。这种范式转变正重塑内容创作的基本规则和商业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