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锅里面全是浓稠的、热乎的白粥,他们终于吃上了大米粥了!
“我以前从未觉得白米粥这样好喝过!”说着说着,曾令刚竟然哭了起来。
“瞧你那没出息的样。”曾兴明嘴上说着嫌弃的话,但眼中也浮起了一层水雾。
曾兴明和曾令刚是堂兄关系,他从小父母双亡,一直寄养在叔父家中,在这次洪水只有他和曾令刚两人逃了出来,其他的长辈全都被水给卷走,不知所踪。
这碗粥是他们出事这么久以来,吃的最饱的一次。
傅知乔蒙着一层面纱站在粥棚旁边,为了让灾民们吃饱,她亲自在一旁监督着。
粘稠的米粥实在是太香了,所有人都想挤到前面来赶紧喝口热粥,人群里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躁动,维护秩序的官差扯着嗓子:“别急,大家都有!”
那官差扯着嗓子,喊得面红耳赤也没起到作用。
傅知乔见状,立即呵斥道:“不准插队!乱插队者明日我们就不来施粥了,你们所有人都没得吃!”
一听乱插队明天就不来放粥的话,那些拼命往前挤的灾民们立刻顿住了。
“明日还来吗?”
“明日还有这样稠稠的白粥吗?”
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领粥的队伍里有不少自发站出来维护秩序的人,那些躁动的人也老老实实的听吩咐排起了长队。
维护秩序的几个人就是曾兴明和他的几个同乡,尤其是曾兴明,他早就注意到了粥棚里那个戴着面纱的女人。
现在看到官差们都听她的命令,立即反应过来,这些粥恐怕都是她捐助的。
曾兴明悄声嘟囔着:“我就说嘛,那些官老爷怎么就突然大发善心了。”
既然得了人家的好处,曾兴明也想做点什么报答她,于是,他就自发的带着几个同乡帮忙维持队伍秩序。
领粥的队伍人头涌动,远远看过去竟然望不到头。
傅知乔心里估算着,这场洪水至少造成了数十万百姓受灾。
她在队伍中还看到了上次在城门见过的那对爷孙,老人看上去比前几日要消瘦一些,小男孩的看起来也是一副恹恹的样子,有了粥喝,他们的命好歹能保住了。
没有人插队捣乱,领粥队伍进行的十分顺畅。
很快就排到了那对爷孙,官差舀了一勺白粥放进老人的碗里,嘴上说着:“下一个!”
“等等!”傅知乔走了过来,“白粥人人有份,给这小孩也打一份。”
官差是认识傅知乔的,见她出来说话后有几分慌张,“我、我就是看他年纪小,可以跟着大人一起吃。”
傅知乔没有为难这位打粥的官差,直接吩咐银杏:“银杏,拿碗来。”她接过碗,走到大锅前,亲自舀了半勺粥给那小孩。
老人愣在了原地,银杏在后面提醒他:“老人家,别愣着,赶紧接住啊!”
老人回过神来,接过那半碗粥蹲下来喂给了小男孩,小家伙喝了一口后眼眶里蓄满了泪水,忍不住趴在爷爷的肩膀上呜呜呜哭了起来。
老人牵着小男孩的手不断地鞠躬:“谢谢大善人!谢谢活菩萨!”
傅知乔朝着几个打粥的士兵说:“白粥人人有份,不能因为他们是孩童就不给,从现在开始,大人分一碗粥,孩童分半碗粥。”
一碗白粥的分量本就不算太大,大人还要从自己嘴里省一部分出来给孩子吃,最后的结果就是两个人都吃不饱。
正在排队的灾民看到她这个举动,也纷纷喊着:“谢谢大善人!”
感谢声此起彼伏。
还有几个抱着孩子的妇女,当即就要给她下跪了。
傅知乔看着那些灾民捧着碗喝的开心,自己心里也高兴。
第一天施粥完毕,大约来了三四千灾民。
粮食消耗了快两千斤,这还只是第一天,等青州城门口施粥的消息传出去,明天后天来的人恐怕会更多。
傅知乔找到曾兴明,他白天的举动她是看在眼里的。
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的人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傅知乔打算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去灾民里联系十个身体健康,能干活的人出来。
“我们施粥需要一些能搬东西,能洗碗的工人,一天十文钱,你愿意干这个活吗?”
曾兴明被突如其来的惊喜冲昏了头,说话都有些结巴,“愿、愿意的。”
“嗯,那我现在还差九个人,你能否帮忙去问问,还有没有人愿意过来干活?”
“我?让我去问吗?”曾兴明不可置信指了指自己,这等于是把选人的权利给了自己啊!
“对,就是你!”
一天十文钱虽不多,但放这个节骨眼上就不少了,愿意干这个活的人不要太多。
第二天早上,曾兴明带着精挑细选出十个为人老实本分,身体健康的人带到了傅知乔面前。
有了这十个人的加入,官差们身上的工作量也轻松下来了。
粥只分给城内外居无定所的灾民,城内百姓不可去领,且施粥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不被饿死,规定一人一天只能领一次。
但灾民实在是太多了,粥棚都有点供应不上。
十万斤粮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被吃光的,傅知乔又让人从酒庄里拉了两万斤大米出来。
“姑娘,咱们还要继续出粮食吗?”看着乌泱泱的灾民,银杏忍不住问。
傅知乔也烦恼着,全城人能否吃饱的压力总不可能让她一个人顶着吧。
好在两日后,她等来了朝廷开仓放粮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