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然团队的论文发表后,原本只是在合作医院和内部流转的体质量化系统,迅速吸引了中西医结合、精准医学、个体化治疗等多个领域专家的关注。
论文的标题很克制: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动态体质量化分析初探》
文章没有下任何明确结论,仅描述了HIT-D平台的架构、数据整合方式、早期样本观察到的体质与药效反应的动态关系,以及团队提出的体质分类动态调整算法,属于典型的技术型探索文章。
但正是这种“不过分拔高、不过早下结论”的态度,反而赢得了部分学者的认可。
不久后,顾然收到来自某知名医学期刊编辑部的邀请,希望他能在即将举办的“个体化医学与大数据论坛”上,作为青年代表分享HIT-D项目的研究进展。
“论坛上全是国内外精准医学和个体化治疗领域的一线专家,”程向阳看着邀请函笑道,“你们的研究,算是真正被‘盯上’了。”
“这也是个好机会,”苏静微微一笑,“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在做的事情,不只是中医的探索,也是面向整个医学未来的尝试。”
顾然深吸一口气:“既然如此,那我们就认真准备,接受最挑剔的质疑。”
距离论坛还有两周时间,顾然和团队决定对目前的研究数据进行一次全面梳理,确保所有展示的内容经得起推敲。
王倩负责整理患者体质变化与药效波动的全部记录,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病例曲线;
李思源负责总结AI算法的更新迭代过程,特别是体质分类标准如何从最初的粗分类,逐渐演化为目前的动态分层模型;
苏静则继续和和衡堂、合作医院沟通,收集医生对体质量化系统的真实使用反馈,并邀请部分医生为论坛发言提供支持。
“医学界最看重真实病例,”苏静提醒顾然,“比起模型逻辑,医生更关心它对临床决策的实际帮助。”
顾然微微点头:“所以,我们展示的不是一套完美理论,而是一个正在完善、真实可用的工具。”
论坛召开前三天,程向阳特地带着公司高层开了一次内部协调会。
“这次论坛,不只是学术亮相,也是我们公司未来战略的重要一步,”程向阳语重心长,“如果HIT-D能被行业认可,我们未来的个体化药物管线,都可以依托这套平台展开研发和市场布局。”
“简单说,这不仅是学术之争,也是产业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