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再强制执行这些惯例,便适得其反了。譬如和南梁征战时主帅阵亡,既然回去也是重罪,那不如原地投降,说不定还能升官授爵。
想到此处,朱琰也有些犹疑。韩素的建议确实可行,但按照他的建议施行下去,秀容侯府与并州道这八千精骑,就多了一层绑定的关系。
好处是自己可以得到更多人的效忠,掌控更多的军队。坏处的话,一是要付出更多的财物,更多的心思。二是渗透太深,怕是会引起朝中的忌惮。
朱琰此时的野心并不大,他并没有想着豢养太多的私人部属,将来割据一方或者另有所图。
此时此刻,他的主要谋划是掌握并州道这八千精骑,在漠北尽可能攫取军功。
等回到洛阳后,他再精心打点一番,便可身居高位,成为朝中新贵,复振秀容侯府的声势。
下方的韩素并不知晓朱琰心中的盘算,也不了解朝中权贵的勾心斗角。在他想来,秀容侯想要在军中建立威信,厚植根基的话,恢复祖宗之法便是极好的选择。可秀容侯为何犹豫不决,反复纠结呢?
因数千名将士的目光也看着自己,韩素缓了一会儿后,便朝前一步继续高声道:“素御下不严,当与属下同罪。请侯爷判鞭刑二十鞭于素。”
朱琰的思虑,作为他胞弟的朱珪倒是猜到几分。和朱琰不同,思虑不深的朱珪并不担心将来如何收场。
因此等韩素再度请求的时候,他便凑到朱琰的耳边低声道:“兄长勿忧。当务之急,乃是漠北军功也。”
这一番话也点醒了朱琰。是啊,他朱琰身上又没有多少军功,厚植势力又如何?难道他多笼络一些将士,掌控八九十万大军的太后,会怕他造反不成?
想清楚事情的关节之后,朱琰看向韩素的神情愈加满意。
韩贤弟不仅懂我,还天生丽质,绝色妖娆。可惜,贤弟却是不解风情,死活不愿与我同席共枕。
心中叹息了一声后,朱琰便对着数千名将士沉声开口道:“韩教习的意思,便是本侯的意思。自今日起,本侯麾下的兵马,便恢复祖宗之法。军中将士,荣辱与共,俱为一体。”
说到这里后,朱琰便抽出腰间的三尺青锋厉声道:“韩教习所言,应与属下同罪。然军中条例不严,岂是他的过错?本侯身为并州道行军总管,理应严肃军纪,却放纵军中。于情于理,这个罪责应当由本侯承担,岂可施鞭刑于他人?本侯之意,自今日起,当严肃军纪,上下同责。而昨日之失,应由本侯当此鞭刑。但大军开拨在即,本侯不可伤缺。今日本侯便割发代刑,以肃军纪。”
说完,朱琰便效仿曹孟德之故事,挥动三尺青锋,将大约一尺长的秀发直接割下。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见到朱琰如此行事,场下数千将士心中便是一凛。
免受鞭刑的韩素见到此举,心中震撼之余,对秀容侯也愈加敬佩。按照他的计策,虽然也能严肃军纪,但军中只是勉强服气。
而朱琰这一番举动下来,却是表明了决心,其效果之好,远超韩素的二十鞭刑。
割下一尺长的秀发并重新束发之后,朱琰看着并州道八千名将士,心中泛起一丝豪情高声唱道:“既然已严肃军纪,那接下来的赏赐也不可少。明日我军开拨,总管府麾下每一名将士,都可以领到丝绸五匹,钱一万。不止如此,征讨漠北时,诸位所获,总管府不取分毫。”
听到还有五匹丝绸和一万钱的厚赏,以及将来不抽取战利品的承诺。刚刚震惊一番的将士们转眼间便是欢声雷动,愿为侯爷效死的声音也不时在人群中传出。
————
《燕书·高祖本纪》
高祖仿秀容侯故事,厚赏士卒且治军严苛,因赏罚分明且微功必录,军中皆爱之。
————
《燕朝女帝秘史》赵重阳
燕高祖在秀容侯麾下的时候,是齐国的忠臣良将,而秀容侯早期也是忠心报国的年轻统帅。
根据史料分析,秀容侯朱琰早期的梦想,很可能是消灭南梁,当齐国的镇南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