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道:“他……他……”说到此处,顿了一顿,终究还是忍不住哽咽道:“他……谁叫他这般情致缠绵地……抱着……抱着殷姑娘。我是不想活了!”说完这句话,已泪下如雨。
芷若及其他人听后无不愕然,需知这不是后世,一个姑娘家当众吐露这等心事,可谓大胆至极。
这其中也有赵敏乃蒙古女子的缘由,受礼教影响更少,性格直率,自然敢爱敢恨,更敢以言说。
当然了,此刻扁舟浮海、大雨淋头、朝不保夕的险境,生死系于一线,即便是女儿家,也少了很多顾忌。
不过即使如此,能当众表露心意,也堪称大胆至极,而这份心意,也实在赤诚热烈,灼烫人心。身为当事人的张无忌,更是心神激荡,当下情不自禁的握住赵敏的手掌,嘴唇凑到她耳边,低声道:“我对你……下次无论如何不可再这样了。”他本要说“我对你才情致缠绵”,然而即将脱口之时,心中忽然闪过一绿衫少女清丽绝俗的身影,目光不自禁向旁一瞥,见那记忆中的绿衫少女此刻正一袭白衣坐在身侧,秀丽不减,更添清冷,仿若月宫仙子,让人不敢直视,仿佛盯得时间长了也是一种亵渎。张无忌连忙心虚的收回目光,而到了嘴边的情话,也随之鬼使神差的吞了回去。
赵敏自不知道心上人的心路历程,她一时口快,正是羞怯不安、患得患失之际,听到张无忌如此深情款款地叮嘱,不禁又惊又喜,又羞又爱,心下说不出的甜蜜,脸上更是羞色满颊,娇艳妩媚,直堪压倒桃花。
芷若怔怔的看着这互诉情意的男女,心中真是大为震撼。
她自然看出赵敏的情意绵绵,绝非作假。也正因此,她心中才震惊无比。
正如她先前担忧张无忌与赵敏关系过于亲密一样,对赵敏来说,张无忌同样身处敌对阵营,而且还是敌对阵营的领袖级人物,说是生死大敌也不为过。这样的关系,最多因为个人魅力而惺惺相惜,再往前,产生了爱意,真就是越过雷池了。
而看赵敏这个样子,不仅是情深意重,而且还敢于当众表达爱意。做到这个份上,说是决意背叛元廷乃至与家族彻底决裂可能过了些,但为了维护张无忌而牺牲一些元廷的利益肯定是不皱眉头的。甚至接下来,她本人还会不会继续与明教为敌都是个问题。
这其实与背叛也差不了多少了。
为了情爱,做到这等地步,真的值得吗?
爱情的魔力,真就这么大吗?
之前看赵敏之作为,也不像是恋爱脑啊?
芷若真是大受震撼,震撼得脑子都有些迷糊了。
这边芷若被震惊得无以言对,那边小昭一向以张无忌丫鬟自居,当然不会在这种事情上插嘴,于是小船内一时变得异常宁静。好在雨声、涛声依旧,倒没让气氛变得过于尴尬。
大雨下了一阵,渐渐止歇,期间有大鱼跃起,被谢逊闻声出手捕获,众人生吃鱼肉,聊以果腹。随着海上波浪渐渐趋缓,众人心神一松,顿时困意上涌,不知不觉间一一入睡。
不知睡了多久,芷若好似听到有人说话,迷迷糊糊醒来,才发现是殷离在昏迷中发起了高烧,说起了胡话。
虽是胡话,但所言内容却全都与张无忌有关,一时是埋怨张无忌为何不跟她去灵蛇岛,一时又自怜寂寞孤单;一时梦到生父殷野王情变、母亲被逼自刎的人伦惨事,一时又怒斥父亲用情不专、连纳小妾“背叛”母亲;一时诉说自己对张无忌的炽热爱意,一时又回忆起那个说要娶她为妻的“阿牛哥哥”……东一言、西一语,有时怒骂,每一句却都吐露了心中无穷无尽的愁苦。张无忌听后,一时感伤,一时愁苦,一时感动,一时羞愧。特别是殷离复述起他为“曾阿牛”时的承诺和情话,在芷若、赵敏、小昭三人异样的目光注视下,真是狼狈不堪,尴尬之极,恨不得立即跳入大海。
然而,当殷离在昏迷中低声唱出极轻柔、极缥缈的曲子时,他一时又痴痴呆住,这首曲子,当日在光明顶上秘道之中,小昭也曾唱过。他不禁望向小昭,此时夜幕已经降临,月光下只见小昭正自痴痴地瞧着自己,清澈的目光中似在吐露和殷离所说一般的千言万语,一张稚嫩可爱的小脸庞上也是柔情万种。
芷若心中恻然,只觉得人生无常,生死有命,正似海中一叶孤舟,随波逐流,不知来自何处,不知去往何方。若如今日葬身鱼腹,自己这一世,可有遗憾,又可有不甘?
此念一起,芷若不禁认真审视起来,半晌后方幽幽叹了口气。
自己这一世,大多数时间都过得平淡,但人生轨迹也遭逢剧变。幼年时泛舟汉水,虽然贫寒,却也和乐。而后母亲病逝,父亲死于元兵之手,从此茕茕孑立,零丁一人。万幸得张真人出手相助,寄信峨嵋,得拜师父门下。此后八载,练武山林,看似平淡清苦,却是人生中第二段美好时光,有师父及师姐妹兄弟之看顾,有峨嵋诸峰之美景相伴,仿若世外桃源。
然而大争之世,上至朝堂,下至江湖,何处可置身世外?一朝六大门派合力远征光明顶,从此桃源不在,安宁远去。自峨嵋而至昆仑,自西域流离大都,从中原到泛舟海上,刀光剑影,阴谋诡计,接踵而至;有过彷徨,有过热血,也曾苦心孤诣,也曾甘愿牺牲,然而仿佛总有一道道滔天巨浪,推着她,以及身边的人不断的向前,向前,向着未知的前方漂泊……
漂泊的时间长了,仿佛已经忘却了回家的路。
如若今日真葬身鱼腹,似乎也没有太多不甘。师父之遗愿固然重要,但自己也未曾懈怠,事不成,只能说天意如此。唯不曾多杀几个鞑子,以慰爹爹在天之灵,诚憾事也。
她收回望向远方的目光,取下腰间的竹笛,放于唇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