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儿一一笑着回应,态度不卑不亢。她注意到赵强医生也笑着过来道贺,那笑容依旧热情洋溢,只是眼神深处似乎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
“恭喜啊林医生,年纪轻轻就得了李主任的青眼,前途无量啊!”赵强拍了拍林婉儿的肩膀,语气夸张。
“谢谢赵医生,我还有很多要学的。”林婉儿客气地回应。
拜师之后,李国手对林婉儿的培养明显系统化了。他不再只是让她跟在后面看,而是开始有计划地给她讲解中医经典理论,从《黄帝内经》的整体观,到《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再到《金匮要略》的杂病治疗,结合临床病例,深入浅出。遇到合适的病人,他会放手让林婉儿尝试问诊、切脉,然后在旁边仔细观察、点评、指导。
王德斌也真正开始“倾囊相授”。他不像李国手那样注重理论体系的构建,而是更侧重于实战技巧。他会告诉林婉儿,对于某种特定脉象,除了书本上的解释,临床上还可能预示着哪些细微变化;对于某个常用方剂,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如何进行精准的加减化裁;甚至是一些他不轻易外传的用药心得和家传小验方,也会在合适的时机点拨一二。
“这个病人舌苔白腻,看似寒湿,但你注意看他舌尖偏红,眼神不暗,这是湿郁化热的苗头,清热祛湿的药要早用,但不能过用寒凉,得配上健脾的药护住中气。”一次查房后,王德斌指着病历低声提点。
“还有这个方子里的白术,用量要大一点,炒白术健脾燥湿,但量小了,药力达不到。”
林婉儿听得无比认真,将这些宝贵的临床经验一一记在心里。她如同海绵吸水一般,疯狂地吸收着知识。白天在科室跟师学习、实践,晚上回家就抱着医书啃到深夜。短短时间内,她的中医诊疗水平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速提升。她甚至开始尝试将现代医学的一些病理生理知识,与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进行印证和思考,虽然很多想法还很稚嫩,但这种跨越时代的思维碰撞,常常能给她带来新的启发。
这天下午,李国手将林婉儿叫到办公室,表情比平时严肃一些。
“婉儿,有个任务要交给你。”
“师父您说。”林婉儿立刻正襟危坐。
“咱们科住院部12床,住着一位老干部,姓陈,陈老。”李国手拿起桌上的一份病历,“陈老住院有段时间了,情况比较复杂。他有多年的高血压、冠心病史,还有慢阻肺,糖尿病,最近又因为反复的消化不良、腹胀纳差入院。西医那边该用的药都用了,效果不理想。中医这边,之前也用过不少方子调理,时好时坏,整体情况还是在走下坡路,身体很虚弱。”
李国手将病历递给林婉儿:“你先熟悉一下病历。从明天开始,你协助我,一起负责陈老的调理工作。多观察,多思考,有什么想法,可以提出来我们讨论。”
林婉儿接过那份厚厚的病历,心里微微一沉。多种慢性病缠身,长期治疗效果不佳,这无疑是一个极其棘手的病人。师父把这个任务交给她,既是信任,也是考验。
她翻开病历,看着那一页页的检查报告、用药记录和病情变化,眉头渐渐蹙起。
“是,师父,我一定尽力。”林婉儿拿着病历,应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