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锦绣中华:黄道婆的现代纺织传奇 > 第33章 第三十三章:传承基地,奠基仪式

第33章 第三十三章:传承基地,奠基仪式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云居”系列的线上火爆,如同给刚刚在外滩站稳脚跟的锦绣坊注入了一剂强心针。销售数字的攀升固然可喜,但黄道月心中更清楚,品牌的灵魂,终究系于那一缕缕穿越千年的丝线,系于那些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市场的喧嚣过后,她将目光投向了那片早已规划好的、承载着更深远意义的土地。

在沪市近郊,一片远离尘嚣、毗邻着几片小型有机棉实验田和桑树林的土地,经过多方协调和努力,终于尘埃落定。“锦绣坊技艺传承基地”项目,在获得了□□门的部分专项资金支持,以及董事会(尤其是陈明远代表的投资方对文化价值的认可)的批准后,正式获批立项。

消息传来,最高兴的莫过于黄老爷子和张师傅这些老一辈。对他们而言,技艺能有个专门的“家”,能系统地传下去,比赚多少钱都更让他们安心。

基地选址极佳,依山傍水,空气清新,仿佛天然带着一股适合潜心钻研的静气。黄道月亲自参与了基地的规划设计,她摒弃了现代工业园区的冰冷感,力求将传统中式园林的意境与现代建筑的功能性相结合。规划图纸上,可以看到错落有致的院落:配备了恒温恒湿系统的古法技艺研究室,用于分析古代织物残片和复原工艺;宽敞明亮的教学工坊,按照不同工种(纺纱、织造、染色、刺绣)划分区域,配备了改良的传统工具和必要的现代辅助设备;一片专门的原料种植试验田,用于培育“青瑶”苎麻等特色品种,并进行生态种植研究;一座雅致的非遗作品陈列馆,将展示锦绣坊复原的精品和未来学员的优秀作品;还有一排排朴素干净的学徒宿舍和供老匠人短暂休憩的静室。整个基地,如同一座活着的纺织文化生态园。

奠基仪式的日子,选在了一个秋高气爽的吉日。现场彩旗飘扬,红毯铺地,气氛庄重而热烈。除了锦绣坊的核心团队和员工代表,还邀请了市里主管文化产业的领导、国家纺织行业协会的代表、几位德高望重的文化学者和非遗保护专家。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群穿着统一工装、脸上既有紧张又有兴奋的首批基地学徒,以及以张师傅为首、身着传统中式褂子的老匠人代表。

黄老爷子在家人的搀扶下,精神矍铄地走上主席台。他环视四周,看着这片即将承载家族百年技艺传承希望的土地,感慨万千。他没有准备讲稿,只是用略带沙哑但中气十足的声音,缓缓讲述起锦绣坊从一个小作坊,历经风雨,走到今天的历程。“我这辈子,没什么大能耐,就是守着祖宗传下来的这点手艺。”老爷子声音不高,却带着岁月的厚重,“看着它差点在我手里断了根,我这心里头,是真难受啊!多亏了月儿这孩子,有魄力,有想法,更有对老祖宗东西的那份敬畏心!”他转向黄道月,眼中满是欣慰和期许,“今天,这个基地能动土,是锦绣坊的大事,更是咱们中国纺织技艺传承的大事!我希望,从这里走出去的年轻人,不光要学手艺,更要学做人,学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份‘匠心’!把这门手艺,一代代传下去,发扬光大!”

老爷子的话朴实无华,却赢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是张师傅代表老匠人发言。这位平日里沉默寡言、只顾埋头干活的老人,今天特意换上了一件崭新的深蓝色褂子。他走到话筒前,嘴唇翕动了几下,眼眶却先红了。他深吸一口气,声音带着明显的哽咽:“我……我就是个粗人,不会说啥好听的。我就想说……谢谢黄总监,谢谢公司……还惦记着我们这些老家伙,惦记着这些快没人要的老手艺。”他用粗糙的手背抹了抹眼睛,“我这辈子,跟棉花、丝线打交道,看着好多老师傅带着手艺走了,心里头那个急啊!以为这辈子都看不到这些宝贝重见天日了……没想到,真有这么一天!”他激动地看着台下的年轻学徒们,“你们赶上好时候了!只要你们肯学,我们这些老骨头,就把压箱底的东西,全都掏出来教给你们!绝不藏私!只求你们……别让老祖宗的这点心血,真的断了……”说到最后,老人已是泣不成声,台下许多老员工和了解内情的人,也都红了眼眶。那份对技艺的深情和传承的渴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