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捻金线和孔雀羽线这两大“硬骨头”,基础的染色环节也遇到了新挑战。缂丝对色彩的要求,比之前的宋锦、云锦更为苛刻。它需要极为丰富的色谱,尤其是那些饱和度极高、在古代被视为“正色”的颜色,如明黄、正红、石青、墨黑等。而且,由于缂丝“通经断纬”的特性,色彩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任何一点褪色或串色,都会毁掉整件作品。
锦绣坊的植物染色技术虽然在国内领先,但要满足缂丝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突破。团队的染色专家们,在黄道月提供的几个源自黄巧儿记忆的古方基础上,日夜泡在实验室和染坊里,反复试验各种植物染料的配比、媒染剂的选择、染色温度和时间的控制。为了攻克一个特定的复杂色系,比如需要多次套染才能实现的“雨过天青”色,往往需要上百次的试验。染坊里总是弥漫着各种草木熬煮的奇特气味,一排排晾晒的各色丝线,如同绚烂的彩虹,见证着攻关的艰辛。
特殊材料的研发和采购,如同一个无底洞,迅速吞噬着项目预算。定制的高纯度金箔、稀有的植物染料、为了试验孔雀羽线而少量采购的合规羽毛(或替代材料)、以及与各路供应商建立深度合作所需的前期投入……每一笔都是不小的开支。
王立军看着财务报表上Kesi项目那一路飙升的成本曲线,额头上的皱纹又深了几分。他再次敲开了黄道月的办公室门。
“黄总,”王立军将一份报表放到桌上,语气带着难以掩饰的焦虑,“Kesi项目的开销,已经超出了我们最初最坏的预估。尤其是这些特殊材料,简直是在烧钱!捻金线稍微有点进展,但孔雀羽线那边,我看希望渺茫,是不是……先缓一缓?或者,我们能不能降低一点标准?不一定非要追求百分百复原古代的材料吧?”
黄道月理解王立军的压力,她拿起报表看了一眼,数字确实惊人。但她没有丝毫动摇。
“王哥,我知道成本压力大。”黄道月放下报表,目光平静而坚定,“但正是这些‘烧钱’的特殊材料,才是未来锦绣坊真正的护城河。降低标准?那我们和那些模仿者有什么区别?缂丝之所以是‘织中之圣’,不仅仅在于技法,也在于这些不惜工本的极致材料。我们要做,就要做最好的,做别人无法复制的。”
她停顿了一下,语气放缓:“钱的问题,我会想办法。我们可以申请更多的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也可以考虑将部分成熟的、非核心的材料技术,进行有限度的商业转化,反哺研发。但Kesi项目的核心目标,不能变。”
王立军看着黄道月眼中那不容置疑的光芒,最终还是叹了口气,点了点头。他知道,这位年轻的掌舵人一旦认定了方向,就不会轻易回头。他能做的,就是想办法管好账本,为这艘朝着未知深海前进的巨轮,提供尽可能稳固的后勤保障。
艰难的探索并非没有回报。在持续的投入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好消息终于传来。
经过无数次失败,捻金线的工艺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团队不仅掌握了稳定的金箔切割技术,还研发出一种半自动的精密缠绕装置,大大提高了效率和成品率。第一批小批量试制的高品质捻金线,金光璀璨,细韧均匀,达到了设计要求!
与此同时,染色团队也攻克了几种关键的高饱和度植物染色技术,特别是长期困扰他们的“帝王黄”和“宝石蓝”,不仅色泽纯正饱满,而且色牢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并通过了严苛的日晒和水洗测试。
这些突破,虽然只是阶段性的胜利,尤其是孔雀羽线的难题依然悬而未决,但足以让整个团队欢欣鼓舞。
黄道月当即决定,将所有成功复原或开发的特殊材料及其详细的工艺参数、配方、操作规范,全部录入公司最高保密级别的核心技术数据库。
“这些,不仅仅是材料,更是我们锦绣坊未来的壁垒。”黄道月对参与录入的技术人员强调,“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细节,都要精准无误。这是我们的财富,也是我们领先于时代的底气。”
一个专属的“锦绣坊特种纺织材料数据库”初步建立起来。它像一个刚刚萌芽的宝库,虽然内容尚不丰富,但潜力无限。这里面的每一条记录,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和智慧,也预示着锦绣坊在掌握核心技术、构建竞争壁垒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材料的困境初步缓解,合格的丝线和金线已经准备就绪。接下来,真正的考验,将回到那台静静矗立的缂机之上。当这些千丝万缕的珍贵材料,与那失而复得的古老织机相遇,又将如何在匠人的指尖,绽放出失落已久的绝代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