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回京后不久,身体每况愈下,又因皇太后的病势沉重,更为忧心。
人常言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康熙确实久病床前孝子多,皇子们各怀心事日日到宫中请安问询,这日日叨扰不休,想必已让康熙厌烦不已。
不几日,即使皇子和近身重臣们不得召见也都被挡在了乾清宫外。
我也不知他们的关切之心是出于对康熙早日康复的期盼,还是巴不得他快些寿终正寝。
其他的官员们更是开始谋划自己未来的路,有人又开始借机向康熙进言应早日立储,也仍有人认为八爷最贤。
我从前便常常不解为何以八爷的谋略智慧,明知康熙最为痛恨皇子与臣下结党,又为何一错再错。
现在看来,正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他们心中没有八爷,要的只是自己的前程禄位。
朝野上下人心思动,病中的康熙却十分淡定。并未因有人私言储君的册立而动怒,倒是洋洋洒洒的宣示了一篇遗训,不仅品评了自己波澜壮阔的帝王生涯,更在末尾处引经据典,看下来只让我觉得如康熙这般英明神武的皇帝,即使目下已是四海臣服,国泰民安,内心却仍有深深的恐慌,他心中既担心权臣弄权,却更担心自己的儿子们会让他不得善终。而更明确的信号则是告诉大家,立储这样的大事只需由他乾纲独断,已无须臣下多言,更不要妄想得拥立之功。
我眼见十四对康熙的病况也是十分忧心,我却知道康熙的大限未至,此时再凶险也终究会转危为安,便在一旁劝解安慰他。
又过些日子,康熙的病况已是大有好转,但皇太后却崩了。
身为女子,她这一生既未曾得到丈夫的丝毫爱意,更没有亲生子得以在膝前尽孝。若不是康熙至孝,只怕她这一生将是场彻底的悲剧。
灵堂上后宫的妃嫔、皇子、皇孙,各府的福晋们白皑皑跪倒一片,哀嚎声响彻内外。
康熙行动仍有不便,还需人的搀扶才可站立行走,五爷跪在灵柩前默默的流着泪,他由皇太后一手带大养在身边,也因此使得他一早便失去了争夺储位的资格。
我初入宫时,他虽然汉话说的已趋流利,但写出的文章在文法和措词与其他的阿哥们相比仍逊色不少。但我却认为可以不争才是福气,他性格宽仁友爱,是皇子中难得真正的淡泊之人。
康熙五十七年的除夕因皇太后的崩逝而被蒙上了悲伤,加之康熙身体尚未完全恢复,宫中也并未大肆的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