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胤祯创造了极好的先决条件,更是对青海的蒙古亲王罗卜藏丹津等人说:“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即当与当我面训示无异。”这一番话更使十四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在青海蒙古王公中赢得了广泛信誉,在复杂纠纷的政治环境下,为更好的解决清军入藏等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即便如此,康熙提起入藏问题时,朝野上下畏惧入藏的情绪仍然未有改观。在康熙为此颇为恼怒且深感失望之时,远在西宁的十四却几乎在同一时间又再次请战入藏。如此看来难怪康熙对他格外器重,这父子二人的心意远隔千里却是如此相通,即便当真只是十四善于体察康熙的心思,但也不得不说他身为统帅确实是有一股锐意进取之心,而并不畏于藏地是否路途险恶,气恶伤人,十四仅如此便理应得到了康熙的赞誉。
权衡利弊之后,康熙最终仍只是让胤祯继续坐镇后方办理粮饷,调遣官兵,管理进藏的军务,并未让他入藏,但在平逆将军延信扫平叛乱,护送□□入藏且平定西藏叛乱之后,康熙却谕令为延信立碑,肯定了他在此役中不可磨灭的功绩。
康熙转年便将御极六十年,西藏局势大体安稳便是胤祯为皇父奉上的最好贺礼。而康熙在平日里我们这些家眷格外的照顾,不仅亲自操持胤祯孩子们的婚事,更是不时有赏赐。君意便是臣意,在康熙的“因势利导”下,逢年过节来府上拜贺之人竟比胤祯在时还要多。
两年间胤祯在战争中的故事从遥远的西北传回紫禁城中,每一件似乎都已变的格外动人。当我入宫时,偶有听到宫女们谈论起那个一身盔甲,傲然立于敌人千军万马前的将军;那个谈笑间,强橹灰飞烟灭的英雄;那个温柔时和士兵同饮共醉,细诉心事的不羁浪子;那个豪爽时,手敲三面大鼓、音震青海蒙古各部的潇洒男儿。
我不禁暗笑,这还是我所熟知的他吗?我与十四之间的书信往来中,他极少提起战场上的事,倒是吹嘘过姑娘们对他不甚青睐,可如今看来我的胤祯在京城中的姑娘们心中竟也已是个完美的英雄。若是叫他知道,不知又是怎样的得意模样。
但,笑过再思量时,心中思念之情又起,浓烈的化也化不开,如此刻骨铭心。若不是平日里有承欢在身边充盈着我的生活,真不知这两年的日子要如何打发才好。
两岁多的承欢十分伶俐,平日里竟已经学得了些察颜观色的本领,每当见我因想到胤祯面露凄然之色,她总会稚声稚气的叫我额娘,又拉着我叫我陪她玩耍。我虽一再告诉她应该叫我婶婶,她却固执的不肯改口,再多的道理说给她听也是枉然,我也奈何不了这个小家伙,只得由着她,等她懂事些,这些事自然会明白。
看着她一天天的长大,我竟然会不时的想起了我所失去的孩子,想他若是还在,又会是什么模样,是像我多些还是像胤祯多些,是否会如承欢这般粉嫩可爱,而如今是否也已经可以开口叫我额娘了呢……
康熙六十年的春节过的格外热闹,虽然胤祯不在,但这三年的除夕我们还是一样会到宫中与众皇子、福晋同庆佳节。每个人都面带喜色,可我却心情异常沉重,这两年姐姐的身体每况愈下,今年的除夕竟未能和八爷、八福晋一同道贺。
之后的日子我虽不时过去陪姐姐说话,为她宽心,但她的精神却日益的差。
当下正值花开争艳的时候,桃花正开得好,我晌午过后又准备去八爷府上看望姐姐,今日天晴日朗,若是她的精神还好,正可以叫上她一同去八爷府上的园子里赏赏花。
还未等我出门,八爷府上的小厮突然到了,我心中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一问之下果然是姐姐出了事。我虽早想到会有这日,可真到了这一刻,我仍难接受,我几乎一路哭着到了姐姐的小院,刚进院子巧慧便哭着扑在了我脚下。
我忙将她扶起,问道:“怎么会这样前两日不是还……好好的吗?”其实那会倒也算不上好,可即便如此怎地会一下子就到了弥留之际?
“那日二小姐走后不久主子便晕倒了,大夫来看过说……说已是不行了。”巧慧抹着泪和我说道。
“为何不早些通知我”
“主子说不想让二小姐过来与她一起苦熬着,主子说她反……反正也是不行了。如今主子是想着最后再见二小姐一面。\"巧慧跟在我身后,说话间已到了屋里。
我抬眼一看,八爷正在外屋坐着,一脸肃然,眼中却流露出从未有过的悲痛,见我到了,便吩咐丫头道:“去打水来,服侍十四侧福晋擦把脸。”
我顿时明白了他的意思,对他心怀感激的点了点头。
一进里屋,看见姐姐正坐在梳妆台前,我忙赶上前问:“姐姐不躺着歇息吗”
姐姐笑指着几个簪子问我:“你说戴哪个最好看”我仔细打量了姐姐一会,拿起一根成色普通,样式简单的玉簪道:“这根好,和耳坠子相配!
姐姐笑说:“这副耳坠子是青山送的,他见我戴着,肯定很开心。”我一面替她插簪子,一面强笑道:“肯定很开心。”
跟进来的巧慧打开箱子问:“主子想穿哪套衣服”
姐姐凝视着镜中的自己,不多想便言:“那套湖水绿的骑装。”
巧慧犹疑地看向我,我点点头,她取了衣服出来,我们两人服侍姐姐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