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家已经拿那些挖掘过程中破皮的红薯蒸着煮着烤着都吃了一圈,暂时还没意识到这玩意对肠胃的不友好,对此评价很高。诸葛亮琢磨着,再不济,用这红薯酿酒,也是比用其他粮食划算得多的。正好益州相对封闭,在益州推广,不至于被曹孙两家注意到。
其实这两家未必在意这种事情,曹操地盘大,早就搞起了屯田,还分什么军屯和民屯,这两样其实比起大明的卫所还坑,那就是绑定在土地上的农奴,每年收获的粮食大部分全叫官府收走了,这些农民只能勉强存活。但乱世嘛,能活着就算不错了,所以总归没闹出什么事情来。
至于孙权那边就更简单了,那边习惯吃的是稻米,不可能随便改种别的作物的。而且江东人口数量不算太多,地盘却不小,那边气候温暖湿润,一年两季是正常操作,尤其,前阵子士燮还投靠了孙权,交州就算大部分地方是山林,但是其他的耕地每年产出也不少了。
反倒是益州,之前不曾受过战乱,真正适合种田的平原也就是成都附近,以至于益州很早就得靠着什么芋头之类的杂粮作为主食的补充,引入新的高产作物,对大家来说都是件好事。
刘备如今真的是春风得意,益州基本已经平定,他意思意思给许都那边上了书,自己领益州牧,麾下如今也算是兵强马壮,人才如云。尤其比起原本的时间线,刘备这次攻下益州,只用了不到一半的时间,而且花费的代价并不算大,老实说,这会儿的刘备其实已经有点飘了。
没办法,刘备之前几十年真的是起起落落个不停,一直没有自己稳定的基本盘,荆州别的都好,但是一部分在曹操手里,一部分在孙权手里,剩下的才是他的,而且这里是百战之地,将来不管是谁想要动手,荆州都是首当其冲。再有诸葛亮当年隆中对给他画下的大饼,刘备是真觉得过个几年,自己就有资本北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了。
糜竺糜芳带着诸葛亮和阿斗的信还有那几箱红薯过来的时候,就看到刘备一副意气风发的模样,整个人都像是年轻了二十岁,叫两人竟是想起当年刘备还在徐州的时候一般,一时间也有些感叹。
刘备深谙先公后私之道,在他心中,儿女情长那是要排在最后的,最前头的就是他兴复汉室的理想。
因此,哪怕阿斗的信在上头,他还是先拆开了诸葛亮那一封。
很快,他眼神就变了。当初玉米收获的时候,诸葛亮就给他传了信,不过因为那会儿益州还没有平定,只是送了一锦囊的玉米粒过来,刘备不是那等不知道民间疾苦的人,差点没将这个锦囊贴身存放,准备来年春天种下去看看产量究竟如何。结果,如今居然又出现了一种比玉米高产十倍不止的种子,哪怕这玩意水份比较大,但再大,晒干了起码也能留个三成吧,这样的产量,要啥自行车啊!
刘备几乎是第一时间站了起来,在糜竺糜芳懵逼的眼神中,急切地问道:“快,将红薯拿来,给我看一看,不,我亲自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