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确实想在过年期间给我定下一门婚事。”说到此事,许成林微微叹气。
许见秋问道:“怎么了,你不想成亲?”
明明几个月前还说自己想成亲来着。
“不想如此茫然的成亲。”许成林在外一段时间,思想有所改变,“凡事都由媒人通传,相看也只是匆匆一两眼,不够了解彼此就成亲,像是被强行拼在一起的人偶。”
闻言,许见秋更加惊讶:“大哥,这不像你说出来的话。”
“是我听别人说的,我觉得很有道理。”
原来如此,这就说得通了。
回到家正好吃晌午饭,菜端上桌,果然有一大盘酥菜杂烩。
除此之外,还有三荤三素一个汤,可谓是十分丰盛。
“今儿是哥婿第一次来家里过年,大家都经常见面,旁的话就不多说了,只愿年年有今日,一家子都平安健康,过得好。”许大山身为长辈,发表了一番朴实致词。
大家都笑开,赵雪梅调侃道:“你今儿把这话说了,明儿晚上说什么。”
许大山:“再说一遍。他们这群小的,难道还敢挑我的错。”
“爹说的是,其实过年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够了,说什么话都不重要。”许成林率先附和。
其他人也纷纷说是。
吃到半饱,赵雪梅忽然感叹道:“就是缺了老大。”
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嫁了人就是这样,凡事要先顾汉子那一头。就像她姓赵,却不在赵家过年,而是在许家。
想到赵家,赵雪梅联想起赵大郎的事。
她如今已经不跟赵家来往了,但同住在镇上,时不时会听见他们的消息。
听说赵大郎原本跟崔家的雨哥儿有来往,雨哥儿的爹是名秀才,死得早,孤哥寡夫靠着一家花店挣钱,日子挺不错。
雨哥儿欲招赘婿,赵家是不想让自己儿子当赘婿的,但赵大郎自己却跟雨哥儿勾搭上了。
迎着哥儿喜好送了几回礼,眼看着就要成了,结果赵春儿出事,崔雨立即反悔,跟他撇清关系。
而后赵大郎在家喝了好几天闷酒,现下已说定了一门亲事,对家是农户,具体哪家,赵雪梅没有听说。
甭管哪家,他们既和农户结亲,就证明咱们镇上已经没人瞧得上他们家了,也算是恶有恶报。
*
除夕夜。
没有宵禁,大部分人已停工,柳林镇夜间难得热闹。
官府在街道两旁挂上了大竹灯笼,摊贩也都挂着灯笼,但还是有点暗。怕走散,夫夫两人牵着手在街上逛。
街上手牵手的人不少,他们这样不算瞩目。
路边灯笼、彩帕、胶牙饧、羊肉汤,吃喝玩乐应有尽有。
“我们先去买一盏灯笼吧。”许见秋看见不远处有花灯摊。
卖灯笼的是两名老妇,周围有不少小孩子和年轻男女在看灯笼。
许见秋拿起一盏滚灯,滚灯也就是圆球型的灯笼,纸面上画了简单图案,周身还用了几片树叶做点缀,小小一个,看起来很是精巧漂亮。
“婶子,这一盏灯笼多少钱。”许见秋询价。
“三十文,这圆的做起来麻烦。”
年节的东西不便宜,可三十文也太贵了,许见秋还价道:“十八文,您要是同意我就买走,若是不成,我再去别处看看。”
老妇摇头:“十八不行,怎么也得二十五。”
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二十文成交。
提着滚灯,二人又去东大街看杂耍。
飞丸、顶碗、跳剑、走绳和变戏法,许见秋几乎每年都来看,可还是会为杂耍班子的技能感到惊奇。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新的一年从拜年开始。
祁胜这边没有亲戚,许家这边,虽和赵春儿家断绝了关系,可其他亲戚仍然不少。
初一拜邻居,初二起开始出远门访亲戚,自家也得留人,好接待亲友。
许见秋和祁胜作为新婚夫夫,头一年不能留在家里,得走出门去叫亲戚见一见,因此,便是其余四人轮流留两人在家。
这些亲戚离得近的,都知道他们的事,离得远的,不太清楚,不过知晓他们已成了婚,不日将举办婚宴,也都表示了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