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岳飞]逆旅命途 > 第31章 石中火(1)

第31章 石中火(1)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我与岳相公早年曾有一面之缘。

建炎元年夏,我因公干自长安一路向东,途径陕州。彼时先有河东大败,后有故都沦陷,二帝为金人所虏不过两月,当今官家五月刚在应天府即位改元。山河满目疮痍,生民流离失所。陕州亦在月余前遭兵祸,守官四散逃逸,幸有李彦仙太尉率众坚守。我到陕州后正遇激战,无法西返,遂留在李太尉军中,一道救治伤员、安顿自东京与洛阳来投的无数百姓、抵御金人。

自家在陕州前后不到一月,见李太尉日夜筹谋、身先士卒,音容笑貌今日犹在眼前。六月我欲北上大名府前线,在城外正遇李太尉调兵遣将,太尉百忙中叮嘱“战火连天,军医一路保重,待重回西北之日你我定能再见”,谁知一面是永诀。如今李太尉名姓早入史册,小朝廷与当年别无二样,当年一心南巡,今时偏安东南,故都恢复都千里之遥,遑论西北。

我第一次听闻岳相公声名便是在北上大名途中。

当时在陕州已约略听闻——官家在应天即位不久,就有不知名姓的小军士上书千言,请求官家不可南渡,不应听汪、黄之言,应趁此机会北上收复中原云云。当时随耳一听,只觉此人见地非常,满腔孤勇、一片丹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忠勇二字,真非人人可当。

结局不必听都可想。若换个世道,兴许还能出一段慧眼识才、不拘一格、君臣相知的佳话,如今当然不可能。非但不可能,当时忙碌间还曾想,愿此人不要因此丢了性命,毕竟无数先例在前——当然在后的例子一样不少,无穷无尽。

去往大名府途中,满路所遇都是携家带口向南的百姓。有自太原府来的,讲太原坚城三关屏障,金人陷太原城时如何惨烈;也有自大名府来的,听闻我是渝州人,如今要前往一线,劝我一介大夫何苦搏杀送命,看当今新天子模样,不如尽早返乡,渝州西南腹地,总是安全。

正值盛夏,酷日炎炎;偶有暴雨,行道更难。本想尽快赶路,怎奈兵祸刚过哀鸿遍野,北人不习中原气候,更兼几番疫病流行缺医少药,白骨累累乱蓬蒿,一路只能遇一名病患便尽力救一名。纵然昼夜不分竭力救治,个人之力又怎能穷尽,只得不断看着无数本可得救的人死于眼前——自家大观年间便曾数次南北游历、几番途径东京城,每次都要小住月余。犹记当时天子与朝中衮衮诸公行径;到政和年间在军中走动后,所见所闻荒谬绝伦,铭心刻骨。后来至此局面,天子与诸公尚有名姓可知、有天下人哀叹不幸,这无数条连名姓都不可知的人命——又该何人来偿。

前沿消息传递快慢不定。我在几位救治之人的口中第一次得知当时月余前上书的小军士、后来的岳相公的名字,也得知了岳相公更早的事迹与事件的真实结尾——被夺去军籍,归故乡去。

寥寥数语。

就如诸多往事般,一石投入浩瀚江面,很快溅起一片水花、画出一圈波纹,之后又很快归于平静,似乎什么都不曾发生过——至少在很多人眼中都是如此。起始便是终末,但名姓事迹能被口口相传、能为时人知晓与记得,已经很非同寻常。

以上是我当时心境。如今来看,当然可当作净是胡言。

不到两月后,我便又次听闻相同名字,并见到名字所代表的人。

彼时我刚到大名府三日,正逢张招抚多方招揽英才抵御虏人。我在城中先后遇见数位早年游历时相熟的朋友,有人依旧习武,也有人已与我一般从医。众人聊及近况,有来投日久的友人欲带我们去见张招抚,走至帐外时,友人指与我们道,“喏,那是小岳统领,你们这些时日也听闻过吧?他现下又来张招抚帐下做事。”

这便是早年故事全貌。

我在大名府并未停留太久,听闻张招抚被贬岭南时我又路过凋敝破败的中原各地,得知张招抚于途中不幸被害时我刚走到长安。当年在大名府叙旧的友人,到绍兴初年已大半不在人世,有人一年后战死于东京城外或太行山间,也有人救治伤兵累死在任上,消息都在数年后才几经波折传到川陕。此行之后十几年我都再未离开川陕,想早年各地游历、奔走羁旅,不防间顷刻终结于此;而当年所见的小岳统领,也早成了赫赫有名的岳相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